一路走一路观察一路写着信,二月十五日,李厥一行终于来到了洛阳。
早已有人先行,在洛阳打点一切,给赵源等人置办了一个很不错的院子,用于李厥在东都的落脚点,还聘了丫鬟婆子十余人。
李厥答应李二在此至少待半月以上,了解目前洛阳的真实情况。
现在洛阳兴建于隋大业元年,当时便按照都城来打造的,与长安的布局几乎一般无二,整个城四四方方,洛水自城中穿过,共有里坊109个,坊市3个。
李厥他们住的是承福坊,在洛阳行宫的旁边,坊中一座三进的院子,他亲自对房子进行了划分。
前一进两边为聘用之人所住,中间留厅,二进则住着伴读和薛仁贵众人,三进便是他起卧之地。
中午到此,下午便在清扫整个院子,一直到傍晚才将将忙完。
吃了晚膳,李厥同样未听到净街鼓声,知晓此处也取消了宵禁,便以消食为由,带着众人穿行于各坊之间,很快就来到了洛水。
很奇怪,在城市中只要沾水的地方,夜间都会很热闹,更奇葩的是,几个最繁华的地方,必然与妓馆息息相关。
河中的画舫一艘接一艘,灯笼将画舫装扮得极为漂亮,不时还能听到画舫中传出的婉转歌声。
李厥也终于明白,为何炀帝要迁都洛阳,甚至他也探听到李二似乎也有这个意思。
一路行来,关隘险阻、易守难攻之地甚多,从军事上来讲,相较长安更安全,所用拱卫京师的军队越少。
其二,便是北方世族林立,多受掣肘,迁都洛阳便可减少北方世族的影响力,慢慢将这些人排挤出朝廷的权力中心;
其三,长安过于靠西,从连结南北上来讲,不如洛阳便利;
最后则是,长安粮储过少,每日所食大部需长途运来,而洛阳本就是重粮区,再加附近荥阳诸郡沃野千里,取之方便,而长安虽依托关中平安,但尚显不足。
当然,长安相较洛阳,也有其优势之处。
如果说持家靠的是洛阳,那么长安代表的便是进取。
长安依托关中平原,居高临下,俯瞰四野,进征伐四地,退可往中源腹地。
其二,汉至唐,中原的威胁主要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从匈奴到突厥,都有问鼎中原之心,而若定都洛阳,势必要屯重兵在周围,出兵关外则属于劳师远征,并不如长安便利。
此时定都长安,颇有点天子守国门的意思。
其三便是鞭长莫急,定都长安才能最为有效掌控西域之地,汉武帝雄才大略,霍去病英勇无畏,君臣配合之下,开辟了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像是一个手臂,深入西域腹地,又开辟了丝绸之路,自此汉家文明逐步向西伸展。
所以双方难说最佳,但或许是先入为主的观念,李厥倒是更喜长安一些。
每一地皆有优劣共存,只要扩大其优点,积极的弥补缺点便可。
……
PS:按正常历史,萧瑀应该在贞观二十二年就去世了,因为李厥小翅膀的扇动,也没有去世哈。
在此解释一下,接下来可能会有很多这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