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中,一片议论声。
许多官员都小声的议论,没有立刻表态,因为恢复丞相制度这件事的影响会很大。
稍有不慎,就可能留下骂名。
刘协希望有官员站出来反驳贾逵,更要阻击曹操。可是问了一圈却没动静,不得不主动出手,目光落在杨彪的身上,问道:“杨卿,你意下如何呢?”
杨彪眉头深锁。
在朝中,他是典型的汉室老臣。
论名望,杨彪远超之前的司马防,而且出身弘农杨氏,家族四世三公,是媲美袁家的大家族。
杨彪的父亲杨赐,曾历任太尉、司空。杨彪的祖父杨秉,曾出任太尉。曾祖父杨震,也曾官居太尉一职。
这是丝毫不逊于袁家的家族,尤其是杨彪六十出头的年纪,要身份有身份,要年龄有年龄,要底蕴有底蕴,是老臣中颇有影响力的人。
刘协从长安逃到洛阳,曾任命杨彪暂代尚书令主持朝政。
恰是如此,刘协才点名杨彪。
杨彪却不愿意掺和。
曹操把帝都迁移到许都,杨彪因为有影响力,曾经被曹操下狱问罪,虽然被释放,杨彪却不敢再冒头,转而低调了起来,被曹操任命为太常。
杨彪知道曹操的手段,不想掺和,也不想站队,表态道:“回禀陛下,涉及曹司空的封赏,当由陛下圣裁。”
刘协顿时升起怒气。
忠臣呢?
他的忠臣去了哪里?
怎么就没有一个人,敢和曹贼抗衡呢?大汉朝养士四百年,没有人了吗?
刘协知道杨彪靠不住,又看向老丈人伏完,问道:“伏卿,你对曹卿担任丞相是怎么看的?”
伏完作为刘协的老丈人,一直在朝中。
这是一面旗帜。
伏完一贯很低调,一直告诫皇帝要隐忍,不要和曹操正面起冲突。历史上终其一生,也没有和曹操撕破脸,只是死后数年因为伏皇后的缘故牵连了伏家。
伏完谦卑行礼道:“陛下,曹司空立下大功,理应嘉奖。”
“你……”
刘协气得手都轻微颤抖,他见伏完微微向他摇头示意,心中明白伏完的意思,却不满意。
凭什么?
凭什么要隐忍?
今日退让,明日退让,次次退让,未来还能退吗?
刘协难得参加一次大朝会,也想显露一下存在感,再差也不会比现在更差。他眼神肃然,质问道:“满朝诸卿,没有一个敢仗义执言吗?没有一个人坚守法度规矩吗?”
文武百官都不说话。
忠于汉室的老臣没有表态,因为知道大势不可能阻止。忠于曹操一系的人,正观察着等待着,要让反对的人站出来。
大殿中只有少数的议论声。
刘协一颗心沉了下去,忽然升起了浓浓的悔意。当初为了拉拢曹休,想着曹休是曹操的侄儿,不是亲儿子,是可以拉拢的,以至于打压了司马家。
现在却没了司马防这样的人。
悔之晚矣!
“陛下,臣反对曹操拜相。”
孔融昂首挺胸的站了出来,义无反顾道:“要嘉奖曹司空,封大将军大司马都可以,为什么要践踏本朝的规矩呢?曹司空今天拜相,他日灭了刘表、孙权等人,难道要封王吗?大汉朝可是非刘氏不得为王。”
刘协眼前一亮。
患难见忠臣,孔融真是大忠臣。
孔融火力全开,看向杨彪,呵斥道:“杨彪,你是汉室老臣,只顾自己的利益明哲保身,对得起列祖列宗,对得起大汉朝吗?昔日你被曹司空下狱,我还仗义执言救你。如今看来,真是救错了人。”
杨彪眼观鼻鼻观心。
仍然没有掺和。
他不认为区区孔融一个人能扭转局面,而且孔融也有私心。
之前孔融屈从于曹休,被曹休打怕了。现在跳出来,在丞相制度的事情上出头,显然是为了名,想成为天下士人的表率和领袖。
孔融想得挺美。
绝对没有这么轻松。
孔融见杨彪不表态,嘲讽道:“枉自你杨家四世三公,世食汉禄,为汉臣,以我观之,不过一趋炎附势的老贼罢了。”
杨彪脾气好仍然没有表态。
孔融骂了杨彪,一时间大为畅快。
他知道站出来会得罪曹操,可是他不怕,反正他看不惯曹操,觉得曹操不配担任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