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袁绍的出走,董卓着实惊慌了一阵子,他知道袁绍是人中之龙,在洛阳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不论袁绍想做什么,董卓都不放在眼里,因为袁绍很难翻起什么风浪。
袁绍离开洛阳之后,凭他的资历和威望,一旦聚众作乱,就会威胁到董卓的地位和统治。
董卓想发出通告,通缉袁绍,这个时候周珌、伍琼站了出来,两人之前劝说董卓重用名士,以收人望,因效果显着,两人颇得董卓的信任,周珌被任命为督军校尉,伍琼为城门校尉。
这两人非常看好袁绍,把袁绍视作朝廷的栋梁、士人的灵魂、光复汉室的中流砥柱,两人共同上书劝谏:
“废立之事,非常人所为。袁绍不识大体,因惧怕董公而出走,然绝非有异志。今若悬赏缉拿,势必逼其铤而走险与朝廷对抗,袁氏四世三公,门吏遍布天下,若收豪杰聚众作乱,则山东非公所有,不如赦免,拜一郡守,袁绍必然会心怀感激,不敢生乱。”
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的广大中原地区,和关东的意思差不多。
“山东”一词伴随着秦国崛起而出现。因为崤山是秦国和其他6国的天然屏障,秦国在崤山之西,其他6国因此被称为“山东六国”,即崤山之东的6个国家。
董卓也惧怕袁绍起兵跟他作对,便采纳了周珌和伍琼的建议,封袁绍为渤海太守,赐爵位邟乡侯!
袁绍出走渤海,绝非慌不择路的盲目选择,而是他的精心选择。
渤海位于华夏大地的东端,一者远离洛阳,可以脱离董卓的控制;二者渤海境内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民户殷实,可以让袁绍迅速壮大自己的实力。还有最重要的一个目的,他要以渤海为跳板,日后谋夺冀州。
冀州依山傍海,三面被山海环抱,南面是中原、东面是浩淼的大海,西面的太行山脉和北面的燕山山脉延绵千里。
不仅有险可依,境内还有海河、滦河等河流冲击形成的平原,灌溉便利,盛产小麦,冀州又与北方草原临近,可以提供优质战马。
还有一点自古以来燕赵多慷慨之士,冀州民风彪悍,兵员充足,这里曾是黄巾起义的大本营,尽管起义的火焰已被扑灭,然残剩的散兵游勇还在,只要加以引导,便能为袁绍所用,迅速拉起一支能征战沙场的队伍。
接到朝廷的任命,袁绍豪情激荡,嘴角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
第一回合较量是争夺洛阳的控制权,袁绍输了。
袁绍自认为自己谋划周祥,只是稍稍的欠缺了一点运气。
他挑拨何进和十常侍的关系,借十常侍之手除掉何进,这一步棋,到现在袁绍依然引以为豪。
如果不是杨凡带兵赶来,如果不是董卓不听劝阻赖在洛阳不走,现在站在洛阳发号施令的那个人,一定是他袁绍袁本初!
袁绍没有气馁,杨凡和董卓带给他耻辱的同时,也让他明白了一个铁血的真理,任何东西都不如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更为重要。
杨凡为何能耀武扬威,洛阳来去自如?
董卓为何能霸控京师,号令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