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总不能自己拖庄子建设的后腿吧。
……
次日一早,黎长乐目送冷二赶着马车带黎世熹出发去学堂后,自己便去庄子里的工地巡视去。
身边跟着监工的孙大兴。
李怀同答应了的事情,真就给你办得漂漂亮亮的。
介绍来的两班建房子的工匠,妙在一班以木工师傅为首,一般以泥瓦匠师傅为首。都是口碑好的工匠师傅。
大清早已经在开工干活了。
木工师傅带领的一班人马正在建一座茶室,泥瓦匠师傅一伙建的是乐庄超市。
留出的各个篱笆区域也已经有人在翻晒土壤。
田间地头都是干活的人。
有妇人从田埂上下来,头上包了灰布头巾,手里握了把锄头,见到黎长乐在,忙局促地行了礼。然后往留出来种菜蔬的地头去。
“这位是从北城外带回来的,家中只有一个五岁的幼子,送到庄里的扫盲班了,她自己就在地里找活干。”
孙大兴负责的是整个庄子的人事,最近每个新进来的帮工和师傅来历都热乎着呢。
前段时间从北城外接回来的难民,已经被安排到小乐山这头的空房子里安置。
当初原以为是自己赚了,买了一座山头,新添了28个人头,她能少雇点短工。
结果竟然老弱病残占了一半有多。
但凡是青壮少年,身后都拖着病弱老母或者年幼的弟妹。
她最终也只是叹息一声。
默默告诉自己,就当是做了一趟系统任务。没有贡献点的那种……
带回来的人,好些病歪歪的,黎长乐当即就让冷一把绿水村的老大夫李南星一家给带回庄子了,宅子外头这一排收拾了一间房屋给他们一家子住。
以后庄子里的人有个头疼脑热不用去县里看病了。
一家三口,老子儿子孙子。
李南星也着实松了口气。
他儿子李泽最近几个月因有着黎长乐预支的人参养着,精气神都好了很多,如今一气儿走个二三里路也不带大喘气的。
感激黎长乐的同时,也有些不安,年都过去不少时日了,黎长乐说的药田也不知道在哪里。
这下子也就放心了,遇到好东家了,老本行也没丢。
已经进入四月,地里能种植农作物了。
庄子里的青壮和利索的妇人们举着锄头在田间地头躬身劳作。
工匠在或敲或打或锯,为着庄子的改建忙碌着。
花农果农茶农也已到位。
“孩子们,咱们一起来读一遍。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小山风一吹,继夫子的领读以后,孩童们稀稀拉拉并不齐整的读书声也传了过来。
扫盲班的夫子也是李怀同帮着找来的,一位一边腿脚有点瘸的中年秀才。
又是一位有才学,没运道的。但此人态度乐观积极,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希望。
妻子跟着他一起到了庄子里,白天去仓库那边做料包,单子多的时候,晚上偶尔也加加班,但早晚的饭食,妻子都会给他准备好。
孙小宝也在扫盲班里,孙大兴对于庄子里开的这个扫盲班很是认可,他笑呵呵地道:
“……小宝现在都认得自己的名字了,回来还说夫子夸他学得快。小宝没好意思说他在小公子跟前学过呢。”
黎世熹开始去学堂后是没多少空闲了,每天早早起来练会儿功,然后吃了早饭出门去学堂,下午回来梳洗吃晚饭后就开始完成夫子布置的任务。
要不是黎长乐不肯他熬太晚,他能半夜才去睡。
头先说的让小宝跟着他这个小老师学认字的事,也半途而废。
好在现在有另外一个学习认字的好地方,其实这样也比较合适。
预备书童这么给力讨喜,黎长乐也口头给他加加油,“让小宝多多努力,等过两年就让他到世熹身边跟着吧。不说干什么活,帮我看着他,去学堂的路上有个人作伴也是好的。”
二冷可不会赶着马车跟小主子聊天说笑的,黎长乐就吐槽,孩子每日求学的路上可真寂寞,车上坐着两个哑巴一般。
这可是松快的活计,也能日日跟在小主子面前伺候着,长大了情分可比一般的下人奴才要深。
孙大兴自然连连应是。
巡视了一番庄子,黎长乐就往回走,得回宅子把懒虫鱼儿叫醒,收拾收拾就回绿水村去。顺便拐去小周庄转一圈。
小周庄如今是好婆一家在那里看着,有王家四个大男人镇着,倒也还稳妥。
就是人手还是不够,所以雇佣小周村的村民正好补上这一块儿。
大棚以外的田地,都是要种红薯的,管理起来比较集中。大家都是庄稼汉,栽种庄稼那是把好手,活儿干起来也利索。
东家给的工钱高,不佃地种,也无妨,得了银钱去买粮食也一样。
有双手双脚在,左右也不能饿死。
再糟还能比灾年更糟?
宅子里的姜氏已经把醒了的鱼儿打理好了。
小辫子包包头扎好了,早饭吃好了。
黎长乐牵起她的手,幽幽感叹,“鱼儿啊,你这天天睡到日上三竿的,为娘我好生羡慕。”
姜氏提了个食盒给她,“夫人,这里头有猪肉荠菜馅的包子,芝麻糖饼子,午食能垫垫肚子。”
黎长乐接过,交给了冷二。
这时马氏快步走过来,“大少夫人,要不我还是跟着您回绿水村去吧,每日里给您做做饭食。”
黎长乐没让,“哪里就少我一口吃的了。没你们在的时候,我也能做饭的。再说,过个几天的,我又回来啦。那边小院要拆了,又不能住人,我留春山兄弟在那里看着起房就好。”
绿水村的房子,她也花了点时间画了图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