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梅听了王大婶的话一脸高兴,不住的点着头,听得余苏认同王大婶的话后就更真切了几分。
“那真是太好了,婶儿,我这刚来,啥也不懂,有您这话我可就放心了。以后有事我定找您。”
余苏听得嘴角直抽抽,也不知道这姑娘是缺心眼儿呢,还是有心眼儿呢?
这顺杆儿爬的能耐比自己都不遑多让。
不过看这小姑娘一脸天真活泼的样子,余苏觉得估计真是个缺心眼儿的。
看这应话应得可真痛快,也不怕被人卖了,才见第一面呢,人家说啥她就信。
好在这个年代的人多淳朴,好人是真多,全社会都倡导好人好事,倡导学习雷锋精神。这要是放在后世,这姑娘怕是才出门就被人给卖了还帮人数钱呢。
赵小梅一点儿也没怀疑她妈说的过几年能让她回家顶工作的事,也一点儿没多想王大婶为什么才和她见第一面就对她这么热情。
说是她妈退休了她就能回去顶替工作,可为什么不能现在直接退了让姑娘顶上,还非得姑娘下乡吃回苦才让顶替工作么?
过个几年哥哥弟弟可都要谈对象结婚了,那有了儿媳妇,儿媳妇要工作怎么办?
至于王大婶的热情,无外乎是希望从这姑娘手里弄点紧俏的票,毕竟她家里可是有人在沪市做正式工的。
沪市是全国有名的大城市,远不是大东山公社能比的,有些公社里紧俏的东西,对于人家来说还真不算什么。
下乡知青想回城,真不是说回就能回的,回城虽然有指标,可是一年都不知道有没有一个,没看到小前村里那么多早几年下乡的知青都还呆着没回城么。
更有些知青已经不抱希望,直接在村里结婚安家了。
当然也有些还在苦等着,老知青什么时候能轮上回城指标都不好说,更不要说后面还会来新的知青。
当然,余苏知道后世的发展,这些后来的知青还是比较幸运的,不用像第一批知青苦等10年,他们最多再有四五年,也就能回城了。
虽然不确定这个世界是不是完全一样,不过大方向应该不会变。
对于16岁的姑娘来说,四五年之后正正是青春好时节,倒也什么都不耽误,而学习好的还能高考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