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内。
秦始皇嬴政高坐于章台之上,俯视着神情激动的丞相李斯,对其淡淡笑道:“无妨。”
“谢吾皇。”丞相李斯拱手俯身行礼之后退回到他的席位上。
秦始皇嬴政目光看向群臣,继续说道:“众爱卿,既然你们已经知道这造纸之术和活字印刷,朕想听一听,我们利用它们可以做什么?”
闻言,文武大臣都开始迅速思考起来,一瞬间整个大殿都安静了下来。
大约过了半刻钟功夫,丞相李斯离席起身,不慌不忙道:
“启禀吾皇,臣这里有些拙见,想抛砖引玉一下。”
秦始皇嬴政淡淡笑道:“可”
“多谢吾皇” 丞相李斯拱手行完礼后开始侃侃而谈:
“第一点:我们要考虑建造造纸和印刷的场地以及如何招收劳工。”
“关于这第一点,臣以为还需要考虑二条。”
“这第一条就是,场地建设,臣建议咸阳和三十六郡都要建设,一方面可以就地取材、制造以及使用,另一方面可大大降低运输的成本。”
“这第二条就是,招收劳工,臣建议按照工艺地不同环节,分别招收,保证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掌握造纸之术和活字印刷之术,以便做到保密。”
“第二点:在第一点的基础上,我们要考虑谁来主持这项工程,是否还要交给九卿中的少府?”
“臣的建议是在九卿中加入第十卿,专职掌管此事。因为后续的书籍的印刷和管理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有人专职管理此事,将更加方便。”
“第三点:咱们大秦依法立国治国,臣建议第一批印制的书籍,应当是大秦的律法。”
“只有大秦子民人人懂法才能人人守法,大秦才能国泰民安。”
“第四点:臣建议在咸阳以及三十六郡设立专门收藏书籍的地方,百姓可以交钱进去读书,可增加朝廷的税收。”
“同时,可以派驻专职人员,免费给百姓讲解朝廷的各方面政令。”
“这可避免有些有心之人故意曲解朝廷的政令,扰乱民心。”
“以上,是臣的一些拙见。”
丞相李斯话音未落就听到有人大喊道:“丞相此言差矣。”
丞相李斯不用回头去看,就知道是博士淳于越,儒家在朝中的首要代表人物,也是公子扶苏的老师,经常在朝政上和他唱反调。
博士淳于越拱手俯身向秦始皇嬴政行礼后,看向丞相李斯,继续说道:
“吾皇设博士职位,掌管天下典籍。”
“这印制典籍之事应当交于博士管理。”
“同时造纸之术和活字印刷之术,是造福天下的重器。”
“怎可只局限于律法?还要读书的百姓收钱?此为不仁。”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臣以为应当把造纸之术和活字印刷之术传授与天下之人。”
“印刷的典籍更不能局限于大秦的律法和法家的典籍,儒家以及其它诸子百家的典籍都应当一视同仁。”
话音刚落,七八十个博士纷纷起身附和道:“臣附议。”
丞相李斯眼中神色一凛,他刚刚提的建议里面当然存在私心,他务必要确保法家再次书籍变革之中占据主导地位。
眼前这些博士当然也是有私心的,都想借助此次机会向天下传播各家的学说和思想。
但不等他开口反驳,右丞相冯去疾先开口了:
“诸位博士,此言差矣,这印制典籍总要有一个先后,有一个轻重缓急。”
“李丞相何时说过,不印制了其他诸子百家的典籍了。”
“只不过现在最重要的是向百姓宣扬大秦的律法,让百姓正确地理解朝廷的政令。”
右丞相冯去疾刚说完,呼啦一下站起来了几十号大臣,拱手俯身向秦始皇嬴政行礼:“臣,附议。”
一开始大臣们还能你言我语的争论,到最后直接演变成了混战。
秦始皇嬴政看着章台下乱成一锅粥的大臣,眼神不由的看向远方,他挺想问问嬴阴嫚的想法的。
他真心想广印典籍,让天下百姓自由地读书,为大秦培养更多的人才。
但他非常清楚,现在还不是时候,六国遗留的思想还未消除,天下民心还未统一。
现在的布局只能围绕两个主题进行布局,一个是消除或者弱化六国遗留思想,一个是大力推广于农事、医学、树桑等典籍。
丞相李斯的建议虽有私心但有几点可取之处。
首先是造纸和印刷场所的建设方案,可取,但还需要再细分成两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