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献公因为经历了三十年的流亡生活,知道民众间的疾苦,所以在他继位后便在秦国发行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改善当时秦国民众的生活,更是废除了殉葬制度,同时对当时的奴隶进行改革,使很多的奴隶得到了国民户籍,使得士族的势力减弱,国民中更多的支持君主。在秦国内又推行实施郡县的管理,削弱了大夫们的掌控。
秦献公为了向国民展示自己向东扩张的决心,在继位的第二年,便将秦国的都城,从雍城迁到了栎阳(今陕西西安市阎良区武屯乡一带)。在秦献公的励精图治和全力改革下,秦国的实力开始回升。
公元前366年,魏国看到秦国的迅速发展,担心秦国的入侵开始对河西之地的武城(今陕西华县东边一带)进行加固。魏国的这一举动无疑挑起了,秦国人丢失河西之地的痛处,秦献公借此机会对魏国,发起了河西之地的争夺,很快秦国便攻占了武城、洛阴(今陕西大荔县一带)等河西的部分领地,将秦国领土延伸到了黄河边。
公元前364年,秦献公派遣将军章乔带兵渡过黄河,对魏国发起了进攻。秦军一路势如破竹,进攻到了魏国石门(今山西运城市西南一带),距离魏国的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一带)仅一步之遥。
面对秦军势如闪电的进攻,魏国都城的形势是岌岌可危。当时的魏国君主魏惠侯,立即召集各地兵马,集结在石门抵御秦军的进攻。
秦将章乔看着源源不断,前来支援石门的魏军,心中明白虽然在人数上魏军远远多于秦军,但如此众多的魏军都是临时集结而来,调遣和指挥上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且很多魏军都是长途跋涉而来,早已经是疲惫不堪。因此秦将军章乔根本没想给魏军休整的机会,立即对石门的魏军发起进攻。原本疲惫混乱的魏军,在受到秦军的进攻后,是溃败而逃,秦军乘胜追击溃败魏军,斩首六万多,震惊了所有诸侯国,史称“石门之战”。
“石门之战”失败后,魏惠侯赶紧向赵国求援,赵成侯派兵救援魏国,才抵挡住了秦军的进攻。这次战斗的失败,让魏惠侯看到秦国的强大的同时,也意识到安邑作为魏国都城的不足,在“石门之战”的三年后,即公元前361年,魏惠侯将都城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一带),至此魏国有时候也被称为梁国。
正是“石门之战”的胜利,让各诸侯都对秦国开始了重新的认识,当时已经毫无威信实力的周天子周显王,为了得到秦国的庇护,便向秦献公赠送礼服以示祝贺,同时以天子名义册封秦献公为诸侯之伯。
公元前363年,秦献公继续向魏国的少梁城发起了进攻,成功攻占少梁城,并俘虏了魏国的原相国公叔痤,后来和魏国交易后释放了公叔痤。
公元前362年,在位二十三年的秦献公去世,其子继位,即秦孝公。
也就是这一年被释放回魏国的公叔痤也去世,公叔痤在去世前,极力的向魏惠侯推荐一个人,但并没有得到魏惠侯的任用,最终让此人逃到了秦国,这人便是卫鞅,即后来的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