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96年,孟尝君率领的诸侯合纵联军攻破秦国函谷关,准备对秦国本土发起进攻时。秦国立即派人向各诸侯国认输求和,并赠送了大量重金,割让了大量土地才求得各诸侯国的同意,秦国认输求和的态度是积极的,同时他的反击报复也是迅雷之势。
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便派向寿和白起对韩国发起进攻,并很快就攻占了韩国的数座城池包括新城(今河南洛阳市伊川县一带),秦国的报复瞬间打开了秦国东进的道路,这对于韩、魏两国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而秦国之所以如此快速的进行反击,则是因为赵国刚刚发生了内乱,而齐、燕两国则在争夺权地,为了安定楚国,秦国在一年前就无偿送给楚国五万石粮食,和楚国建立了外交,此时的各诸侯国都无心于秦国。
如此的机缘巧合下,秦国才敢在被诸侯联军打败两年后,就发起了反击报复,没有其他诸侯的帮助,韩国根本无力招架秦国的进攻,直到秦将白起攻占新城后,秦国的军队也将直接威胁到了魏国的领地,魏国才赶紧出兵联合抵挡秦军。
魏、韩两国联军后,为了抵御住秦军的东进,魏、韩联军将防线设在了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镇),而之所以将防线设在此地,则是因为这里有利的地形。伊水由南向北汇流入黄河,流经香山和龙门山之间,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关隘,也因此得名为伊阙。这里也正好是秦国占领新城后,向东继续前进的必经之路。
为了抵御住秦军,魏昭王派大将犀武公孙喜率领魏军,韩厘王派大将暴鸢率领韩军,两国共出兵近三十万兵力,驻守在伊阙抵御秦军。伊阙关口不仅地势险要,而且地形狭窄,根本无法让魏、韩的两国联军摆开阵势,因此作为两国联军的主帅犀武公孙喜便让韩军驻守在关口的最前沿,而魏国的军队则驻扎在后方,作为后援军队。公孙喜让韩军驻扎在前沿阵地,给出的理由是韩军虽然人数不多,但韩军的武器装备精良,足以对抗人数相差无几的秦军,但谁都知道在此地对抗秦军,是韩国的领地,魏出兵只是作为救援而来的,这也使得两国的联盟并不怎么牢固。
秦军主帅向寿率领秦军,从新城出发对伊阙发起进攻,秦军主帅向寿率领着秦军自进攻韩国以来接连的胜利,让向寿对韩军心生轻蔑,认为秦军的奋勇杀敌,早已让韩军上下胆战心惊,因此向寿对伊阙的进攻并没有进行过多的观察和分析,直接上去就是冲锋。
如果是韩军孤军奋战的话,韩军也许会如向寿所预料的,但韩军后面还有数十万的魏军,更何况还占尽地理优势,一直被秦军追着屁沟打的韩军,早受够了这样的屈辱,在看到秦军依然不顾一切的冲锋后,也纷纷起来奋勇抗敌,利用地形优势和韩国的强弓成功击退了秦国的冲锋。
第一次冲锋失败的向寿自然不甘心,立即组织了第二次冲锋,再次战败后,向寿又组织了第三次,第四次……,但都以失败告终,秦军的多次冲锋不仅没有对韩军造成多大伤害,还使得秦军损失惨重。
秦军在伊阙的失败很快便传回到秦国,无往不利的秦军被打败在伊阙关口,这让秦国上下议论纷纷,向寿虽然是秦国重臣之一,但也难逃其责,因此秦国大臣魏冉便对秦昭襄王力谏白起,请求让白起为主帅,带兵攻打伊阙关口。
魏冉是秦宣太后的弟弟,秦昭襄王的舅舅,他的提议自然得到秦昭襄王的同意,更何况白起在带兵攻打新城时的表现,因此秦国将进攻伊阙关口的主帅位置,交给了白起将向寿调遣回国。
白起到达新城后,并没有急着去进攻伊阙关口,而是派少量兵马日夜不停的佯攻伊阙关口,以此扰乱韩军。而白起则亲自侦察周边地形,寻找有利于突破伊阙的机会。
驻守伊阙的韩军受到秦军不停的干扰后也习以为常了,认为是秦军在接二连三的失败后的虚张声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