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在吞并齐国失败后,紧接着便受到了齐国的反击,使得燕国只能进入被动的抵御,再也没有发展的机会,而燕国又地处于诸侯和北方各狄族之间,时常会受到狄族的侵扰,这也限制了燕国的发展,因此燕国的实力一直都没有什么突出之处。
公元前272年,燕惠王被大臣弑杀,燕国在其他诸侯的干涉下,扶持了燕惠王的儿子继位,即燕武成王。
公元前258年,燕武成王在位十四年去世,他的儿子继位,即燕孝王。燕孝王在位仅仅三年便去世,他的儿子继位,即燕王喜。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相国栗腹出使赵国,这一次出使赵国借着为赵孝成王祝寿的名义,实际上是想和赵国结盟,来对抗齐国对燕国的侵扰,在燕国率领诸侯进攻齐国后,齐国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并多次对燕国发起过报复,这也使得燕国急需一位盟友来制约齐国。
燕相国栗腹拿着燕国准备的礼物前往赵国,等进入赵国境内后,栗腹发现赵国在经过长平之战和邯郸之围后一片凋零,赵国的田间地头都是些老弱妇孺在耕作,很少看到精壮男子,等到达邯郸城后,放眼望去也是一片萧条的景象,这却让燕相国栗腹心中有了一丝惊喜。
燕相国栗腹在见到赵孝成王后,献上了燕国准备给赵孝成王祝寿的礼物,至于燕、赵结盟之事栗腹则是只字未提,直到这次出使完成后,栗腹立即赶回燕国。
燕相国栗腹回到燕国后,立即向燕王喜汇报道自己在赵国的所见所闻,并劝谏燕王喜道“如今的赵国萧条凋零不堪,赵国的精壮男子都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围的战斗中,被消灭殆尽,而赵国的年幼之男现在都没有成年,如今正是赵国最虚弱之时,再加上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刚刚去世不久,没有平原君联合诸侯,赵国外部就没有诸侯可帮,燕国可以趁机入侵讨伐赵国,来增强燕国的实力,就再也不怕齐国的侵扰了。”
燕王喜听闻相国栗腹之言,觉得此事有利可图,便召集燕国大臣们商议讨伐赵国之事。在燕国的朝堂之上,燕王喜和相国栗腹都支持讨伐赵国,燕国的大臣们也跟着附和燕王喜和相国栗腹的提议,都认为现在讨伐赵国能给燕国带来巨大的好处的,而唯一反对讨伐赵国的便是昌国君乐间。
乐间是乐毅之子,在乐毅逃亡后,燕惠王为了平息民怨,同时纪念乐毅在燕国的功劳,便将乐毅之子封为昌国君。
乐间反对讨伐赵国,是因为赵国地处诸侯和各狄族之间,常年以战练民,赵国上下可以说是全民皆兵,赵国虽然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惨重,但依然没有被秦国击垮灭国,由此可见赵国仍然有保国的实力,因此燕国讨伐赵国并不能得到什么好处。
燕王喜并没有听从乐间之言,他愿意倾燕国之全力进攻赵国,不信得不到好处。为了讨伐赵国,燕王喜召集了五十万大军兵分两路对赵国发起进攻,一路由栗腹为主帅率领四十万兵力对鄗邑(今河北高邑县)发起进攻,一路由大臣卿秦为主帅率领十万大军对代地(河北蔚县一带)发起进攻。势在必得的燕王喜原本更想自己亲自带兵,但被大臣将渠所阻拦,最终由栗腹和卿秦率领燕军进攻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