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非常喜欢叶洪的这首歌。
无论是在现场的同学还是在网上观看的网友。
“好新鲜哪。”
“这是一段经典的旋律。”
“让我醉怎么能够忘记。”
“多想再回到当初的年纪。”
“……”
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
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
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
黄梅戏在形成第一个阶段性成果——两小戏、三小戏的进程中。
也形成了百余首小曲杂调的“花腔”腔系。
花腔从民歌中来,但作用已与民歌不大一样。
它已经从田头走上舞台,从随口而歌进入到规定的戏剧情境。
传达角色的心声。
今天所见的花腔小调,无论它与民歌有多大程度的类似。
但它确已经历过戏剧浪头的打磨。
具备了戏剧性音乐的某些特质。
是一种民歌式的曲牌体制。
“伴着音乐让我唱起。”
“这是一段经典的旋律。”
“把我带回那个世界里。”
“多想再和你继续这爱情。”
“……”
观看直播间的观众也在为叶洪拍手叫好。
本来在听叶洪这首歌之前。
他们都不算是很喜欢戏曲。
除了叶洪唱的那几首基本上都没有人去听。
但是他们听了叶洪的这首歌之后觉得戏曲似乎也没有那么难听了。
或许真的是歌手不行不是戏曲本身不行。
“声音好听到让人不敢相信人间还有这么好听的声音,让人觉得不寒而栗,唱歌很大气,音调从低到高起伏很大。”
“唱的荡气回肠,气势磅礴,绕梁三日,我感觉除了叶洪没有一个人唱这首歌能给我这种感觉。”
“刚听叶洪这首歌的时候,只觉得听了之后有种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是被熨斗熨过。”
“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是吃了人生果一般,无一个毛孔不畅快,非常的好听。”
“以前我觉得黄梅戏非常的老土,或许只是和一些老人去唱去听,现在我才知道自己是大错特错。”
“……”
叶洪的这首歌让不少本来不喜欢戏曲的人都喜欢上了戏曲。
“不管前途多少风雨。”
“就像这戏曲。”
“面对这爱情的考量。”
“冯素珍是我学习的榜样。”
“……”
黄梅戏是南方的剧种,唱的总是软软的、嗲嗲的。
那声音都仿佛包了厚厚的一层棉花,却有一点都不显得累赘
而每一句话,只要是稍微懂点方言的,就能很清楚的知道是什么意思。
黄梅戏是写实的,女扮男装绝对可以让你看出来。
黄梅戏的唱腔充满了激情和感染力,旋律跌宕起伏、忽高忽低、抑扬顿挫。
黄梅戏唱得好的演员们能够通过音乐的力量将情感传递给观众。
叶洪的喉咙里流淌着滚烫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