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大军随行,所以桥瑁没去郡府。与陈留郡守张邈交涉之后,他就直接带兵去了距离雒阳最近的酸枣。
酸枣虽然看起来人数不少,实际上先期到此的诸侯只有鲍信和曹操两人而已。
除此之外,本地孝廉卫兹作为张邈代表,也率领三千人驻扎于此。
另外联名讨董之人,还有驻守河内的王匡,在上党作乱的张扬,以及正在渤海招兵买马的袁绍。
到了此时,晁盖自然早已知道,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十八路诸侯反董。
虽然闹得沸沸扬扬,但第一波反董最为积极的,实际上也就只有这么几个人而已。
甚至严格来说,曹操此时还算不得诸侯。
曹操辞去了董卓给他封的骁骑校尉,连夜逃出了雒阳。
所以此时曹操只是一介白身,算是以客军的身份,暂时寄居在张邈麾下。
这些人之所以如此积极反董,自然各有各的理由。
袁绍是没有办法,他要不尽快促成此事,根本无法摆脱被韩馥软禁监视的窘境。
但就算如此,袁绍刚刚解套,仍然还是兵微将寡,所以也没急着赶来会盟,而是继续留在渤海招兵买马。
至于桥瑁、王匡、鲍信、张扬这四人,情况倒是有些类似。
他们当初都是奉了大将军何进的将令,前往各地招兵买马,准备以此来胁迫宦官集团屈服。
结果兵马招好了,一番阴差阳错,何进这个大将军自己先挂了。
如今所有胜利果实都被董卓给篡夺,他们这些何党旧部却一无所获。
如此一来,这些人当然不会甘心。
董卓能够青云直上,靠的无非就是兵强马壮而已。
比起兵马数量,他们虽然单个不如董卓,但联合起来份量却也不轻。
既有兵马,又有动机,所以他们这些何党旧部成为反董积极分子,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另外卫兹和曹操,算是有些特殊。
卫兹如今只是一个孝廉,还未踏入官场,按理说这事跟他没有什么关系,犯不着来趟这个浑水。
不过作为本地名士,他曾经为车骑将军何苗所征辟。虽然没有去上任,但这二元君主制的君臣关系却是建立起来了。
按照此时的士人规矩,何苗也就成了卫兹的恩主。
这个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当年袁逢征辟荀爽,荀爽同样没有上任。但是当袁逢逝世后,荀爽仍然为袁逢服丧了三年。
如今何苗在政变中惨死,甚至尸体还被董卓挖出来鞭尸泄愤。
所以从道义上来说,卫兹有为恩主复仇的理由,也就有了反董的动机。
另外此事正好在陈留发起,而卫兹与曹操又一见如故,于是他干脆花了一些本钱,成为了曹操招兵买马的天使投资人。
至于本地郡守张邈,是个老牌党人名士,号称八厨之一。
他本来一向就是士族党人的金主爸爸,当年跟随袁绍,就掩护帮助过不少被通缉的党人脱难。
如今曹操作为朝廷逃犯势穷来投,正是张邈的老本行,属于专业对口。
所以张邈不可能自毁名声,把老朋友曹操送去雒阳法办,于是干脆睁只眼闭只眼,任由曹操在本地招兵买马。
但也仅限于此了,除了派出卫兹带了三千人作为代表,张邈自己却依然安坐于陈留郡府,显然对于这种打打杀杀没有多少兴趣。
所以第一波讨董,实际上张邈本人是没有参加的。
至于曹操,此时没有经历过多少社会毒打,还是一个真正的热血青年。
连京官都不做也要逃出雒阳,可见曹操是真心不认同董卓的执政理念。
到了如今已成逃犯,除了反董,曹操连条退路都没给自己留下。
看得出来,所有这些人当中,也就曹操做得最为决绝。
如果非要找出一些共同点,那么可以说,他们这些人大多都做过大将军何进的掾属,或者与何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何进被杀、董卓废立等这一系列政治斗争中,他们毫无疑问属于失意者。
所以第一波反董,实际上并不是天下反董,而是以掌有兵权的何党旧部为核心,对董卓朝廷的一次反扑。
这是何党失意者联盟,或者说“何党反董”!
何党反董的政治诉求是“恢复刘辩帝位”。
不管何进还是何苗,都是废帝刘辩的舅舅。如果刘辩重新掌权,那么他们这些何党旧部,自然能够水涨船高。
想要恢复刘辩帝位,实际上就是彻底否定董卓“废嫡立庶”的合法性。
这是对董卓朝廷的全盘否定,必然会遭到董卓的强力反扑。
晁盖刚随桥瑁在酸枣驻扎下来,还没来得及去观摩一番那个名垂千古的曹人妻,结果就听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消息:
——董卓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弑杀少帝刘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