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想法破解,决战会很麻烦!”
曹操和晁盖两人对视一眼,脸上俱都满是苦涩。
到了现在,徐荣的战法就是阳谋,摆明了要继续消耗疲惫他们,然后等他们体力不支,再最后一举攻破防线。
既然是阳谋,那就是大势所趋,的确很难破解。
曹军此时已成疲军,能够坚持战斗,完全是吊着最后一口气。
如果撤下休整,不要说敌军是否允许,甚至他们能否再次恢复战力都有很大问题。
此时能够稳住阵线,没有被第一时间打成溃散就已经是万幸。至于剩下的,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冷兵器时代以步战骑,这就是最大的麻烦。
骑兵可以轮番休整,而步兵需要时刻提防偷袭。
除了心理上的紧张,就是单纯披甲站上几个时辰,也都是极端消耗体力。
徐荣以逸待劳,占尽优势。
在这之后,曹操对晁盖几人更为倚重。
而晁盖就犹如救火队员一般,不时带着曹操从中军抽调出来的人马,前往四方支援。
到了最后,不仅李整的部曲,就连压根不想打仗的桥司马也被拉了出来,填补在了敌军攻势稍弱的西侧。
“呼!快了……”
晁盖一边喘着粗气,一边看着天色道,“等拖到天黑,咱们就可以想办法慢慢脱离战斗了。”
古代军队极少进行夜战。
一方面是生产力不足,导致士卒中很多人营养不良,或多或少都有夜盲症。
到了晚上,这些士卒眼前就是一片模糊,敌我都难以分清,根本没法正常交战;
除此之外,地图绘制不完善,通讯联络手段也落后。
这样一来,晚上黑灯瞎火非常容易迷路。不要说交战,就连大军行进方向都很难控制。
所以正常情况下,只要打到夜晚,交战双方大多都会默契地各自休兵,等待第二天天亮再战。
这就是曹军最后的机会。
到了现在,他们根本没有再去奢望反败为胜。
只要不被打得全军崩溃,能把部队完整带回酸枣就是最大的胜利。
眼看机会就要到来,曹操脸色却是越来越凝重,皱眉苦笑道:
“攻击越来越猛烈,恐怕徐荣不会给我们这个机会,搞不好马上就要发起总攻。天旺,你先做好准备,抓紧时间恢复。
“只是不知道,他到底会从哪个方向最先开始突破?”
晁盖和曹操不约而同把目光转向了北边的骑兵方向。
按照常规来说,骑兵始终有一半人马休整,保持着充足的体力。
以骑兵为锤,把敌军往砧板上突击,也属于正常的操作模式。
为此曹操在北方布置了重兵。
不仅曹仁部曲,就连另外一支夏侯渊的精锐,也被曹操派了过去加强防守。
到了现在,曹操身边只剩下最后一千直属亲卫。
这是曹操最后的杀手锏,就等着决战时要么冲上去填补敌军突破的缺口,要么带着曹操逃亡。
虽然一切都很合情理,可被徐荣按着摩擦了这么久之后,他们两人也都有了一些明悟:
徐荣确实不好对付,很可能还会再给他们一个“惊喜”。
果不其然,就在他们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北方时,西边却突然传来一阵惊天动地的嘶吼声。
西侧步兵是朝廷北军。
这原本是一支天下强军,主要选自六郡良家子中的善战之士,以及“父死子继”的军功贵族。
可惜到了桓、灵时期,由于财政枯竭和其它一些争权夺利的原因,皇帝竟然对这支强军名额公开标价售卖,导致军队战力下滑明显。
曹仁原先还质疑这支步兵和西凉骑兵之间的协同作战问题,没想到徐荣干脆让他们和骑兵分守两方,轻易就解决了问题。
在此之前,这支大约四千左右的步兵一直在打酱油,只是全力堵截防守,并没有主动发起进攻。
正因如此,曹操也没有太过重视,干脆把战力稍差的桥司马部曲派过去,填补了这个方向。
当然,总共就只有这么多人手,曹操就算再重视也没有办法。
毕竟其它方向不停受到骑兵骚扰,防守压力太大,最终也只能这样兼顾平衡。
此时到了决战,徐荣竟然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率先从这个方向开始了猛攻。
而且就算猛攻,徐荣也不是全线压上,而是非常有层次,先从步兵方阵左上角开始突击。
“打到现在,徐荣居然还保留了一支精锐。这率先进攻的两个方阵,应该是他刚刚调换上来的生力军!我军搞不好要出大麻烦!”
面对如此危局,曹操脸色越发郑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