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Cosplay角色的活动起源就是:Cosplay一般指代通过服装、道具、化妆、造型等方式,借助摄影、舞台剧、摄像等形式,对出现在动画、漫画、游戏作品中某位角色或者某段剧情进行现实还原的活动。“Cosplay”是和制英语“Costume Play”的简略写法,1984年由日本动画家暨日本艺术工作室“Studio Hard”行政总裁高桥伸之提出。其一般被简称为“Cos”,无通行中文译名,中文翻译一般沿用中国台湾地区的“角色扮演”。
Cosplay一般由爱好者成立社团自发举办,包括校内社团、社会社团和工作室。Cosplay可以是个人行为,也可以是团队行为,表现形式有多种。各种漫展是其表演的主要平台,网络是其表现更为广泛的虚拟舞台。参与Cosplay活动的扮演者统称为Coser或Cosplayer。
随着社会的发展,Cosplay亚文化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大大小小的动漫展览,相关大赛等活动在中国各地发展势头迅猛,Cosplay逐渐成为青少年所熟知的亚文化形式之一。
从广义上来说,Cosplay主要用于演绎神话传说、民间逸闻、节日故事、文艺作品等并以相应的服饰、道具和情报将演绎的角色和内容呈现出来。狭义上的Cosplay是指模仿、装扮虚拟世界的角色,通过服装和道具的搭配,加上化妆造型、身体语言等,来扮演成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并要求忠于原着,做到形神俱似。
根据活动的分类可分别是:
动漫(ACG)角色扮演:这是最常见的Cosplay内容,而这一类别又包括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等,从此又引申到SD娃娃等。因为Cosplay是在日本兴盛起来的,而日本的ACG文化在全世界又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大部分的Cosplay内容还是以日本动漫为主。
演艺、影视作品:演艺、影视COS即是模仿视觉系乐队,或者模仿电影、电视剧故事中的人物、明星等等。相比早期的争议辈出,演艺Cosplay已经渐渐被Cos界所接受并日趋流行。演艺Cosplay在不同的国家还有不同称呼,分别为韩国的Fan Cospre、泰国的Idol Cover等。在中国,最早的演艺类Cos为VR(视觉系)乐队的模仿。
拟人化、原创Cos:由于Cosplay需要建立在有载体的基础上,所以原创Cos这一类别出现时曾在中日韩三国Coser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拟人化基本甚至都是由某个物件进行的,因此其有一定的具体载体。
按照形式进行分类可有:
平面Cosplay:虽说是舞台Cosplay让中国的Cosplay迅猛发展,但平面Cosplay依旧是最常见的Cosplay形式。平面Cosplay包括照片类和短片类,一般都由Coser准备好装备之后,再联系摄影进行拍摄。平面Cos又分为外景和内景,外景特指在室外寻找与所扮演的角色风格相符的地方进行拍摄,而内景则为在影棚里,或者在室内的场地进行拍摄。短片类别的Cosplay,经常会再现故事中的一段剧情,或者是将拍摄好的Cos进行编辑制作成短片。
舞台Cosplay:随着越来越多的漫展和越来越多的Cosplay大赛的出现,舞台类Cosplay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国人面前,让中国整体Cosplay水平提升了,也让Cos圈带有浮躁之感。舞台类的Cosplay一般分有剧本类、走秀类和表演类三种。在Cosplay比赛中,最常见的一般是剧本类的舞台Cos因为相比后两种,舞台剧Cos的可看性和表演性更高。相对地,后两种的Coser华丽程度可能会更上乘一些。舞台Cos比平面Cos来说,更为辛苦。
游场Cosplay:游场是Cosplay界独有的一种方式,指在动漫展会或游戏展会上cos成自己喜爱或时下热门的动漫角色去参观展览会,在参观的同时还能够广交同好,扩大交友范围。漫展上经常有喜爱ACG文化的摄影师,为前来游场的Coser拍照,展会结束后将照片发布在互联网,所以游场还是一个能够提高知名度的途径。
按照性质进行分类可有:
非商业Cos:非商业Cos即是纯以兴趣为生,不进行任何商业活动没有金钱来往的Cosplay活动。
商业Cos:Cosplay原本就是在迪士尼进行商业宣传时诞生的,又是日本在进行商业宣传时进一步扩展。随着Cosplay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更多商家意识到了Cos 在ACG消费者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以及群众对ACG这个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因此经常会有ACG产业的商家借助Cos为自己造势,邀请知名Coser进行官方Cos来为其作品宣传。
没错,在大家听到了这里之后都非常开心,尤其是那些同学们和普通的孩子们,更是让人惊喜啊,非常期待明天的Cosplay的表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