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棚连接着垂花门,院中还有一个大水缸,以前作鱼池用,正房前左右对称栽种着石榴树,无人打理,竟也枝繁叶茂,挂着还未成熟的石榴。
“天棚鱼池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
足可以想见那时宅子原主人的生活是多么的富庶滋润。
不知是那五米高的院墙阻拦,还是公家原因,这座宅院以及里面的东西,被保存得很好。
接连转了转几个房间,里面摆放的家具叫人心惊。
雕花圈椅、小四件柜、顶箱柜、夹头榫平头案、插肩榫大画案、多宝阁……还有如同一个小房子般的拔步床。
无一例外,全部都是黄花梨木的。
这是把黄花梨木一家子都砍回来了。
假若后世的古董收藏家看到这一幕,绝对会发出尖锐爆鸣。
这可是寸木寸金的黄花梨木啊!
一屋子黄金,怎么能像大白菜一样随意摆放,就不怕被偷了?
姚幼宁刚进来的时候也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但转念一想,在这个时代绝大多数的老百姓眼里,他们需要的是吃饱、穿暖、遮风挡雨、有钱治病等等能落到实处的东西。
山河一片红只是红色的邮票,黄花梨只是黄色的木头,塞灶里生火都嫌它们没有枯枝秸秆燃得好。
平复了下心境,姚幼宁将房子锁好离开。
等过段时间,把庭院的杂草清理一下,厨房卫生间改造出来,再添置些东西,他们在市区就算有个落脚的地方了。
而这座四合院的到来,不知戳到了姚幼宁哪一点,就那么暗戳戳地开启了她的买房之路。
每每赚到规定数额的钱,她就奖励自己一座宅院,或是一栋楼。
从首都出发,沿海城市一路向南买,买到了香江去。
这都是后话,暂且按下不提。
部队采买车十一点就返程了,姚幼宁今日事多没赶上,她打算坐村巴回去。
从胡同出来,往车站走,要经过东城大院的大门口。
一个四十多岁,留着齐耳短发的女同志从自行车上下来,她的车上挂满了东西,看样子是从百货商店大肆采购了一番刚回来。
短发女同志推着车快步上前,“老太太,您怎么出来了?当心吹了风又受凉。”
老太太拄着拐杖,银白头发一丝不苟的挽在耳后,挽成一个髻,面容慈祥。
“没事,吃了药丸后,我身体松快多了,医生说要适当活动,我待在院里无聊,就出来散散步。”
她目光扫到路过的姚幼宁,眼睛亮了亮,然后冲她露出一个和蔼温柔的笑容。
好漂亮的小姑娘呀。
姚幼宁觉得老人身上的气质和外婆很像,也朝她点了点头,嘴角牵起甜甜的微笑。
女同志没注意两人的互动,但她知道老太太心里惦记什么,笑道:
“您就把心安稳放肚子里,单子里列的东西我一件不落都买回来了,明儿去见您孙媳妇保管出不了差错,不信您瞧!”
她拍了拍自行车。
老太太打量着车上的东西,满意点头,“小郑啊,这事你办得不错,就是不知道孙媳妇喜不喜欢,不喜欢也没关系,我可以带她去挑……”
郑同志心道,您这身体,哪敢往供销社百货商店那些地方去呀。
她斟酌道:“咱是把东西备齐了,可首长不一定让咱们跟着去啊,从市区开车过去得两个小时呢,您不好受累。”
“他敢?谁也不能拦着我去见孙媳妇!”老太太双手拄在拐棍上。
“这不是裴老太太吗?我刚刚是不是听错了,孙媳妇?您孙子都没有,哪儿来的孙媳妇呀?”
一道尖细的声音突兀插了进来。
也成功拦住了姚幼宁的脚步。
裴老太太?
裴念念那天离开前留了地址和电话号码,裴家老宅就在东城大院。
老太太是裴奶奶,不会这么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