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燕稍一犹豫道:“我阿爷说的。”
杨朝宗好奇道:“你阿爷武道修为也很厉害吧?”
“他不会武功。”
这是神马逻辑?“那他怎么知道斛律斗移的深浅修为?”当日在大青山凤东篱也曾有此断言。
“阿爷没说。”
两人现在面临去往何处的难题,扶阳已经闭城,就算去了也进不了城了。灵璧是宁晷中路大军驻地所在,去那儿干什么?或者再往北转东去彭城,那是太阴淮西州治所所在,也是宁晷南征之战的主战场。
往西绕过灵璧插往江州不远就是浩然山,那里虽说同是江州,但应该不会受战事波及。即便强如韩擒虎,在这个时候也不会去招惹浩然山上那群不问世事的怪物。
两人最终决定去江州浩然山,从扶阳到浩然山所在的蒙郡山桑不过两百余里,但要经过江州、淮西州两州交界处,亦是宁太两军交战主战场的楔合部。
秦岭至淮水一线一直被历代官家史家认定为中原南北分界线,淮水以南尤其是大江以南是广义上的南方,淮水以北秦岭以西则被认为是北方。
司马家失其鹿以来,尤其是衣冠南渡后,在元家一统北方之前,北方大地群雄割据相互攻伐,连年征战暗无天日,前后出现数十个大小王朝,大有“天下是我家皇帝轮流坐”的共识。元家一统后群小湮灭,才逐步形成今日南北分治隔江对峙的局面。江东也是历经数朝,时至今日李家坐镇临安城。
百多年来,以中原正朔自居的南朝历代君主均以一统山河为愿,在国土不断被北方蚕食的压力下,南朝前后发动数次北伐之战,元亨北伐、泰始北伐、天监北伐、大通北伐,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最终不仅未能北伐中原,反倒逐步丧失淮西大片土地。现今太阴江州、淮西州几经易手,也是南北战事频仍的主战场。若非李家出了个李徵,在琅琊王氏的支持下,靠着阴阳相济刚柔并举的手段收拢江东豪阀,又收服王僧照、庾庆之、孙鸿在、宋承欢等深谙兵法、极具眼光才智之士,江淮二州恐怕早就被宁晷萧家收入怀中了。
宁晷萧家父子眼馋江淮二州从来不是什么秘密,也不怎么计较吃相难不难看。两次南征第一次败于如彗星般冒起于江东的王僧照之手,第二次败于白衣战神庾庆之,导致宁晷先帝萧元亨一病不起,萧王孙在四龙夺嫡中胜出。此次是萧王孙御极以来第一次南征之战,究竟结果如何?战事方兴没有人知道。
韩擒虎攻江州,长孙安国取淮西,陈孝宽陈兵灵璧,既钳断江淮二州连成一片,如一颗钉子钉入二州楔合部,又能左右驰援,让守江的庾庆之和守淮的宋承欢不敢妄动。兵锋直指江州谯城的韩擒虎首先发难,于隆泰十一年八月十三正式对谯城发动攻击。四万步骑和沿涡水东下,一万水师在谯城西北据高扎寨,先以五千步卒佯攻谯城北门,再以一万骑闪电袭取谯城以东酂县和棘壁,几乎兵不血刃夺取二城。打通谯城灵璧一线,与中路陈孝宽隔灵璧而望,只等陈孝宽伺机拿下灵璧、沛郡,完成对江州的半合围。
水师向来不是北朝的根本,韩擒虎坐镇青徐后,东拼西凑省吃俭用才攒下了这一万水师船队,其中还有将近一半是临时征调的民船商船。一万水师的作用不在于攻城拔寨,在于沿江南四通八达的水系给予太阴水师以袭扰迟滞,为北朝主力赢得空间、时间和战略优势。北朝的根本在于强大的铁骑和悍勇的步卒,这也是北朝在历次北伐中立于不败的倚仗。但成败皆因如此,北朝几代君主举国南征,想要跨过淮水饮马大江最终都折戟沉沙,关键之一就在于江东不似北方,可供铁骑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