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此刻全然关注他正在借机进行的朝廷官员布局比如他把狄仁杰调到了刑部堂官的职位,把张柬之等人下派到地方进行保护,为大唐的未来保存中流砥柱的力量,尽量让这场舆论战不波及其他人,以维护整个大唐朝政的太平稳定。
明崇俨的舆论战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太子夹起尾巴做人。
李贤当上太子之后的很短时间内,确切得说不到三个多月的时间,他就从起初风生水起的旺盛势头转为踹头丧气的颓废感,从刚开始人人都竖大拇指的状态转变到了大臣们怀疑和质疑太子水平和能力的阶段。
前段时间他如漫步云端,现在却犹如坠入地狱,明与暗的变化让太子心里着实闷闷不乐,更让他觉得这太子当得委屈当得憋屈。
这太子当得确实畏首畏尾了,不能够忘乎所以,不能够自信满满,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外面风雨飘摇,内廷更是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母后,处处对他针锋相对,处处找他麻烦。
郁闷、抑郁、失落、伤感。
这些词汇是李贤在当太子之后越来越清晰的体会。
太子的内心深处有一股顽强的力量在不断抵抗着,随着时态的变化,就如活火山一样,滚滚岩浆在不断翻滚和蓄积,其中蕴藏的强大力量,似乎会随时喷发出来。
太子李贤整日里心情压抑,越想这些烦心事,心情就越难受,他不想窝窝囊囊地被一个装神弄鬼的大臣搞得声名狼藉,更不想被一个不入流的大臣搞得处处被动,受制于人。
由于李贤当太子的时间不长,根基不够深厚,身边虽然着追随的大臣,但是他们也都是根基不深厚,尚未形成气候的一群人,故而太子李贤对于朝廷大臣的联络和笼络,做得不够及时和全面。
正因为如此,李贤的那些智囊团也没有如同李弘的那些谋士们一样,及时准确看清局势,请求丁瑜洲出山帮助,让丁大人扭转乾坤。
丁瑜洲私底下还想过,如果有李贤亲信前来求自己,或许自己也会像帮助李弘那样帮助李贤脱离苦难,只可惜没有任何人来找过丁瑜洲。
他也料定,李贤事件不会与自己有牵连,因为李贤平日里对待所有大臣都是一视同仁,并不会因为官职的高低而采取不同的策略。
作为大臣之一,丁瑜洲只是保持着他臣子的本分,对于天后与太子之间关系不睦的真实情况,保持中立,不站队不表态。
同时,李贤的品性不像李弘那样心怀天下,心忧万民,所以说实在的,丁瑜洲对于李贤的态度和印象也不像李弘那么深刻和友好。
李贤全然不知灾难的悄悄降临,他只是尽量维护着自己的权益,当然这些行动都是暗中进行的,都是静悄悄的,没有惊天动地的行动。
按照史书记载,丁瑜洲猜测着,也等待着,惊天雷声突然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