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人,即便当初他真的归顺了他,也是留不得的。
因为他是一个没什么不敢做的人,只有不想做的事而已。
杜英不置可否,“谁也没想到他们会用这一招,直接打中了我们的命脉。
虽说吾国土地广阔肥沃,气候宜人,适合耕种,这么多年积蓄下来,不会因为今年少了一半的粮产而动了根基。但长此以往,吾国也耗不起。
且三年之期也过了大半,两国战争不可避免。到时这粮草问题,反而闹得后方不宁。”
吴帝踱步走到窗前,望向御书房外强烈的光线。
光线斜照到御书房的廊下,在地面上划了一条与阴处分割的一条清晰的直线。蝉鸣不知从何处传来,为这本就烦躁的午后更添了几分聒噪。
吴帝怔怔的望着外面,杜英静静的站着。殿内因为放了冰块,清凉舒爽,一室安静。
好久,吴帝才缓缓开口:“老丞相,你说如果我们也种植这个玉米,会怎么样?”
老丞相来之前不是没想过这个问题。种植玉米,对吴国只有利无弊。一来可以充分利用土地,二来也能增加产量。
但是...
“陛下。臣打听过了,姜离王下了命令,严禁一粒玉米走出姜离。边界各个关口更是严查,一旦抓到有携带种子者,劳役三年。”
吴帝嘴角冷笑,“他这是算准了朕会有此打算吗?”
杜英道:“姜离王的说法是:这是吴国与他们签订的协议,玉米属粮食一类,凡是粮食的东西,都不能交易,他只是照协议执行而已。姜离的玉米要是出现在吴国,那就是违反了这协议。”
“这协议,当初是为了限制他的。却没想到,如今也限制了我们。我们要是也种出玉米来,不也是违反了协议。”
“算了。”吴帝转过身来,走回到御案后坐下,身体后仰靠着圈椅道,“以咱们的地势,种玉米的收效也不大,就别在天下人面前落下话柄了。”
“陛下英明。”老尚书恭维道。
吴帝看着他,问道:“那如今,你可有什么办法解决这情况?”
老尚书道:“粮食是民生的根本,绝不能少也不能断。还是得陛下下令,以朝廷的名义自上而下,将原有的农田拿来种粮食吧!如今已经是秋收,粮食也得明年才能种下,到来年秋天才能收上,算来已经是耽搁了。”
“可这样,百姓哪里肯啊,势必会怨朕,以为是朕断了他们的财路。”吴帝苦笑道。
“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的。”
“算了。”吴帝深吸了口气,“他们明不明白朕也不在意。朕是皇帝,难道做什么决定还得看他们的脸色不成。”
老尚书后背一抖,不自觉的弯下去了些,无比的敬着又畏着这位已经做了十多年的帝王。
一朝天子一朝臣,老一辈的臣子除他之外,余下的也不多了。不是他们死了,而是大多不是在监狱里,就是告老还乡了。
其实他刚登基的时候,处境不比当年的姜离王好多少,朝政被一帮老臣把持着。可不过短短几年,他就像后来的姜离王一样,肃清朝政,手握大权,富国强民。
他是个年轻有野心,有魄力有能力的帝王,这样的帝王如果和他唱反调,不会有什么好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