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我正找你。我打算在盐场后面建一个村寨,解决盐工生活困难,同时解决熏鱼厂那边的招工问题。”说完,刘羿把自己的设想讲了一遍。
郭进大赞:“这个主意好啊!现在盐工只有少数人成家,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其他人都住在大工棚。我们的盐工有一千多,如果要修这样的村寨,至少要修800户人的住宅。”
“800户不够。你想想,如果每家3口人,800户就是两万多人,比一般县城人口还多。这么多人,要不要人管理?至少要设一个镇吧,还要许多商铺、饭馆和小作坊吧。如此等等,就按1200户来设计也不为过。”
“小子,这哪里是建村寨,你这是建了一个小县城啊。”
“可以这么说,一座没有城墙的县城。但还是叫村,就叫‘三墩盐村’吧,以后建第二盐场,也按这个模式来建。”
“好啊,建3个盐村,徐纹人口就突破十万了。”
“那是肯定的。这个盐村的事你来抓。先选址,主要是用水要保证,然后规划,把盐村分成若干部分,住宅区、商业区、工坊区、小公园、乡学堂、菜场等等,然后分片区让那些商家来建,优先选用那些徐纹县以外的商家,让外地的工匠建着建着就变成徐纹人了。”
郭进哈哈大笑:“你小子打的是这个主意。”
“你可以大造声势,大张旗鼓地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要修建‘三墩盐村’,比徐纹县城人口还多的‘三墩盐村’,然后在县衙增加一个官媒机构,让他们帮盐工们找媳妇去。”
“唉,小子,那些盐工怕是要给你磕头了。”郭进心里十分感慨,三个月前,刘羿提出3年让徐纹达到10万人,郭进还是有些怀疑的,可短短100天,郭进就觉得这徐纹,莫说10万人了,20万人都有可能,徐纹真的要大变了,自己有生之年能亲自参与徐纹建设,也是一种庆幸。
郭进决定,下月就给家里写信,让自己二儿子一家先搬到徐纹来,反正那小子也在找事做,不如到徐纹县衙先找个事做。
刘羿见郭进在沉思,没有打搅他。站起身,准备出门。
郭进说:“我这就找人选地去。”
刘羿补充道:“告诉大家,新建的房子,有钱的盐工可以买,没钱的盐工可以租。商铺、作坊也一样。如果有的盐工想买又没钱怎么办?县衙可以借给他们,3年还清,县衙不收利息。但只限盐工,其他人不借。”
“呵呵,我今天就去告诉盐工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