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专业知识的训练,主要是针对候望和举烽燧的专业训练。
候望主要是指担任边郡了望,侦察敌情,是戍卒日常最基本的军事生活,也是戍卒非常重要的职责。因为他们面临匈奴的威胁,一旦匈奴大举来犯,如果不能及时发出信息召来援兵,让匈奴人突破长城,深入内地抢掠,那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通过培训,常惠第一次知道了汉代为了有效地实现候望,居然还在戍卫地区设立了天田,并建立了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
天田,是西汉在戍所设立的重要的侦迹设施,于要塞之处,通川之道,以沙布其表,旦视其迹,以知匈奴来人。真的是雁过留声,人过留痕。这大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于痕迹学的大规模应用。
戍卒们分成三班日夜巡逻,一旦发现敌踪,这时,就要通烽火。
烽火又称烽燧,《说文?火部》:“烽燧,候表也。边有警,则举火。”翻译成现代的话,烽燧与候望是紧密相连的,就是当边郡候望的人发现有敌人入侵的时候,戍卒必须举烽火以报警。古代没有电话、卫星、电报等先进的通讯工具,传送敌情就只能靠举烽火、书信邮递等形式报警了。
常惠以前只知道白天点烟为烽,晚上点火为燧报警,却完全没有想到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居然还弄出了一部完整的《塞上烽火品约》要每天培训学习、背诵。
《塞上烽火品约》是汉代烽火制度的集大成者。“品”,科也。西汉的法律包括律、令、科、比四项,因此,烽火“品”相当于中央政府颁发的有关烽火制度的法律规定。
“约”,是一般的法律条文,是边塞根据朝廷的“品”而进一步细化制定的有关烽火的具体规定。比方说,敌人来了一千该如何报警,来了二千又如何报警。又譬如说下大雨的情况下,烽燧都无法点燃的情况下又该如何处理,报警报错了又该如何处理,等等,不一而足,反正把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都考虑进去了。
因为烽燧兵相当于现代的通讯兵,朝廷对戍卒中烽燧兵的素质培养还是很重视的,每晚要组织戍卒们识字、识数进行扫盲。
识数主要是由官员教授《管子》的九九乘法口诀,数字的加减法。这些知识,一般只有商人才懂得、并主动去学习的。
常惠没有想到汉代的戍卒居然进行这一方面的培训,看来从戍卒退伍回去之后,拥有这一项技能,在家找份好一点的工作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识字培训主要以《仓颉篇》进行教学。秦灭六国之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在全国推行简易规整的小篆字体。为了顺应这一“书同文”的文字改革国策,丞相李斯作《苍颉篇》,共7章,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共6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共7章。三人所作共计3篇20章。这三篇读物的文字皆取史中难懂的一些古文字进行了简化,换成小篆字体。对于后世的教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初,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断60字为一章,凡55章,共3300字,并称《苍颉篇》。学会了这3300字,基本上可以看懂所有的公文,进行日常的交往、写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