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死的那一年,朝廷动乱,周勃、陈平等人废掉了少帝,刘姓诸王与吕姓诸王斗得天昏地暗。如果刘濞真的处心积虑想造反,这个时候不造反,反而选择二十年后国泰民安的时候起事,除非是脑袋坏掉了。
晁错是不会考虑这一点的,他只看到刘濞十多年不来朝拜皇帝,只看到刘濞的封国富甲天下,而富甲天下又没有他晁错的份儿。他没有想想,正是帝位上的刘启杀掉了刘濞最钟爱的太子。
面对帝国的财富,晁错只会眼红。虽然他从政多年,却一直被刘恒放在冷板凳上,根本没有处理复杂政治斗争的经验。晁错认为,所有权力都源自皇帝,只要他一声令下,诸侯就该臣服,就该老老实实交出封地。
所以,晁错选择了一个毫无新意的方法对付诸侯:不准铸币。
在晁错眼里,铜钱之所以能成为货币,完全是因为诸侯私自铸币。至于货币,压根就是没用的东西,之所以货币能代表财富,完全是因为诸侯拿走了帝王的东西。除了帝王(当然,还有晁错自己),包括诸侯在内的汉帝国的臣民都应该去田里种地,至于粮食值多少钱,只需要皇帝一纸敕令。
晁错不准刘濞铸币,把吴国国富民强的结果说成谋反的证据,摆明了是想抢劫刘濞多年积攒的财富,让他彻底丧失与皇室谈判的筹码。
即使这样,刘濞也什么都没有做,一直在忍。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晁错再出昏招,直接削去吴国的两个郡、楚国的一个郡、赵国的六个县。因为,他认为封国只是帝国的脚趾头,脚趾绝不能比腰粗,无论自己是否削去他的封地,刘濞这帮人都会造反,与其如此,不如先发制人。
谁告诉你诸侯就不能比皇帝富裕了?我什么都没做,你就说我造反,不就因为我有钱,又不让你管吗?
此令一出,诸侯哗然,既然你认定我要造反,那我就反了吧。吴王刘濞挑头,纠集六个诸侯起兵,要求“清君侧,诛晁错”,史称“七国之乱”。
这里不想记述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过程。我只想告诉大家,“七国之乱”的结局特别无厘头:为平定“七国之乱”,刘启派人暗杀了晁错;晁错死后刘濞造反也就失去了合法性,此后刘濞被汉将周亚夫剿灭;至于周亚夫,最后也因“谋反”被杀,理由是:周亚夫平叛的目标是要追随刘濞去阴间造反……
从争夺铸币权到兵戎相见,目的只有一个:统一手中的权力,不再有人对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产生竞争,这样,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平定“七国之乱”后,汉帝国同姓王不再拥有税收权,也丧失了封国内的官吏任命权,留下的只是一个封号。当权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货币之上,皇权便开始主宰中国经济的进程。刚刚统一的汉帝国,在帝王一个人的旨意下又将走向何方?
为挽救濒于崩溃的汉帝国的财政,汉帝国又一次推出了货币改革。在诏书中,刘彻毫不掩饰地说明了本次货币改革的目的:弥补日益浩繁的战争开支,借推行新币禁商人之利。
从吕后到“文景之治”,四代统治者与民生息,汉家天下有了半个世纪的太平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