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篮子里还有半布袋起码一两斤的白糖,顿时眼睛都直了。
这沈家是发了?
怎么一下子拿出什么多好东西送人?
想到沈父找自家帮忙的事情也不算难,反而非常简单,内青村村长赵高娘子赵李氏,顿时变了一副神色。
原本被打扰了清梦的厌烦已经全然不见,转而请沈父到堂屋坐。
完了还给人泡了一杯茶叶,虽说是劣等的,但乡里乡下,有多少人家能备上茶叶的?
平时待客只管泡上一杯,谁不心满意足?
虽说赵李氏心中还有些肉疼,毕竟这再劣等的茶叶,一斤都要二十几文钱,还压称。
但一想到沈父送来的那一条子肉,以及那半布袋的白糖,合起来怎么着也能买两斤的茶叶了。
而且这还没开始办事就送了这些礼,要是等事成之后,岂不是还有这么多?
于是赵李氏也不吝啬了,特地烧了点热水棒沈父泡茶,见对方因为要教书要走了,还硬生生地询问了好些事。
沈父自然不会现在就将为什么要盖屋子的原因告诉赵李氏,若是赵李氏出去乱说,那林秋白的存在就暴露了。
他们这回只是讨论盖房子的事,若是村长赵高答应了,再接着和对方提一下秋白的事情,一步步来。
赵李氏见沈父问不出什么来,只知道那沈李氏的身子已经几乎好全了,顿时不由有些咂舌。
要说这沈家的日子,她之前可没少注意。
原本以为来了一家富户,怎么着也能为村里出些贡献,谁知沈家婆娘却是个病秧子,成年治不好病,即使沈奎章开着私塾,束修也堪堪支付的起药钱,其余油水更是没什么可捞。
加上那私塾远不说,还不收八岁以下的娃,村里虽然孩童众多,可不是嫌远,就是年龄不够,付不起束修的。
不过读书人就是了不起,不能走关系,起码不能得罪。
再说现在她家的三个孙儿也五六岁了,再过两三年都该读书了,别人家没那个条件,他们家确实都能供得起的。
现在沈家情况又转好了,不仅沈李氏的病好了,这日子也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她不禁起了交好的心思。
谁知道这沈奎章还不怎么领情,问句话都答地拐弯抹角,可让她心中一阵憋闷。
沈父可不知道这赵李氏存着这样的心思,他借着学生回了沈家,想着晚上要让沈母多做些菜,就冲他们家的吃食,就不怕那赵高吃的不痛快。
虽说沈父本人不太喜欢在饭桌上谈事,但这回和秋白的事沾上边,可必须得仔细应对,若不然中间出了什么岔子,说不得要节外生枝。
于是在沈母几人回来之后,学生一走,沈父边和沈母说多做些菜,晚上可能赵高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