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宗泽返京时是在清明节左右,赵煦亲出西门迎接,并征召为知制诰。
不过他在京几个月多在政事堂帮宰执们处理政务,因为这期间赵煦一直跟苏颂、沈括等人在讨论科技层面的事,比如攻城利器投石车、弩炮等,同时还有治理黄河的事。
再说他这个知制诰本来就是升迁前的备选官,将他安排在政事堂熟悉政务,也是为后续任职做准备。
清明节后,司天监预测今年可能会降雨较多,黄河有泛滥的可能。
赵煦对此很重视,想在春季黄河河水较浅的时候提前疏通河道,章惇认为沈括精通水利之事就把沈括召回京城,赵煦与他谈过之后觉得确实很有水平,就准备让沈括主持疏通河道之事。
沈括这时向赵煦递上了他呕心沥血写就的巨作——《梦溪笔谈》。
在神宗朝元丰五年永乐城大战之前,沈括的仕途严格来说算是较为平顺的,起点高也受到了神宗皇帝和王安石的赏识,相继担任提举司天监、三司使等要职,永乐城大战时他已经是知延安府、鄜延路经略安抚使。
但永乐城大战宋军损兵折将,禁军、厢军、番兵加民夫等战死二十万人,致使朝野震动,神宗皇帝不得不与西夏议和。
沈括政治前途就此断绝,被贬为地方小官,这些年他没有政务的牵绊开始着书立说,梦溪笔谈历时十余年而成。
赵煦看过之后大吃一惊,就他本人来说,他也是科技达人,汉时的科技纵然因为战乱等原因有些没能传下来,如连弩等,但时代的进步到底是十分明显。
《梦溪笔谈》中涉及范围之广,如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等任谁读了都不免要叹为观止。
书中还记述了同时代,其他人的成就,如喻皓的《木经》、水工高超的三节合龙巧封龙门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卫朴的节气历法、登州人孙思恭如何理解彩虹和龙卷风、河北士民的团钢、灌钢之法,羌人、党项人冷锻中对“瘊子”的应用、“浸铜”的生产等。
这些如果能推而广之,大范围运用到民事和军事,对时代发展是有巨大促进作用的。
苏颂也是同时期的科技达人,他受神宗之命,领导制作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它是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自动化天文仪器。
水运仪象台的擒纵器中对力学的准确运用可以说是古时的巅峰了。
赵煦在苏颂的帮助下,自身的知识飞快的进步,等到盛夏来临时,经过近半年废寝忘食的钻研,他也算是同时代科技方面的翘楚了。
这个时候沈括疏通河道的工作完成,频繁降雨到来时,因河道及时疏通,原本历史上黄河崩口流入淮河,夺淮入海的事没有发生。
但是沈括直言治理黄河非一时之事,日后还须朝廷多加重视。
赵煦于是提拔沈括为提举军器监,兼任下属的都水监,等于将军器监的大部分重担都交给沈括,沈括时年已经六十二岁。
盛夏一过,宗泽在京镀金之旅也就此结束,八月一纸调令将他从汴梁调到岭南担任广南路转运副使。
到了秋季秋收之后各地仓储充实,之前兴建的西线大仓定边城更是在枢密院的令旨下塞满了粮食、军械、戎帐等军需物质,可供二十万将士三月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