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总是长期不在养生馆露面的那种老板。所以,张姐六号是在所难免的了,而且楚丽华并没有打算揭穿她。
第二天,三人是坐公交去的。
结果站点下的离正门太远了,三人走了好一会儿,边走边问路,或许是由于天气太热,刚到门口的时候,三人就累了。
坐在门口先把带来的水果吃点补充一下体力。
这算是楚丽华出游比较奇葩的一次了。
等到三人终于边打闹边吃了好多水果,楚丽华又喝了一瓶水的大半瓶以后,因为吃的太多了,又坐着消了会儿食儿。
等到起身去买门票的时候,已经是快四点了。都有很多人已经玩完出来了。
——“据说这个杜甫草堂挺大的,咱们这个点儿来可能逛不完,人家就闭园了,要不我们明天再来吧。”
正在三人商量着买票的时候,旁边有人这么说。
——“啊,不是吧,那我们要不然也明天再来好了,省得到时候,人家把我们关在里面了。”
王青青也连忙改变计划。
——“因为我今天溜出来一次行,要是明天再溜出来估计就费劲了,我今天怎么着我也进去看看,看不完就看不完吧。”
张姐马上反对了。
最后,楚丽华做了中间调节——“不行,我们就今天进去玩,要是没玩完,以后有机会再来嘛。”
一波三折之下,总算是买票进去了。
进入杜甫草堂正门,跨过石桥,是一座通堂式敞厅,高朗明亮,气势不凡。两壁悬挂有一幅意深语工的长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王青青在这里拍了好几张自拍以及和张姐的合拍。
本来一开始,楚丽华也和她们一起合拍的,不过因为他的眼睛总是不看镜头,导致了照片整体效果较差,所以最后她就不和她们一起拍的,让她们自己拍。
紧接着,她们就来到了诗史堂。
诗史堂是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也是主体建筑。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得名。大厅的正中陈列着一尊由我国着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的手法来刻画的杜甫塑像。
在这里,楚丽华用手机拍下了很多诗史堂里的诗篇。虽然她多半字是看不懂的,但是这不影响她拍下来证明她到此一游啊。
说实话,在使食堂里那种氛围真的是不一样,只可惜,楚丽华实在无法用言语来形容那种感觉。
沿着蜿蜒的小路跟着人群,一直往前走,紧接着就来到了工部祠。
这个名字是因为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解放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
当然,这些可不是楚丽华自己记住的,而是旁边有个上了年纪看上去气质比较儒雅的老爷爷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