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箓是什么呢?是一种写着天上诸神名字和符咒的文件,需要由师傅传授,算是一种身份认可。
毕竟,道教也是有自己的层次等级的,得到有名仙师的真箓很不容易。
李白受了几次《真箓》,意思就是他学道有了更强的进境,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他自己说,这段时间是‘我闭南楼着道书’,天天都在努力做研究。他身上的那股神仙气质,就是在这段时间彻底形成的。
如果去看李白这个阶段的诗,你会觉得他的仙气更浓了,他的诗里,神话和想象的成分越来越大。
而且,他能够在时空的变幻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一起笔,就能带我们回到了上古时代。这种时空的变幻其实和道家的观念有关。
我们来一起读读他的一首《远别离》。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诗句的意思也是一听就明白的。
古时候呀,有娥皇女英两个妃子。这句诗,气息平缓绵长,就好像‘从前有座山’这种开篇。
接下来,这首诗就突然出现了变奏:‘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从说故事突然进入了环境,‘此离苦’三个字两个仄声夹一个平声,又像钉子一样把速度定下来。
然后是,‘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渲染环境,故意用六字和七字交叠,情绪到达一个小高潮。
整首诗里,他一直主导着读者的情绪。
‘谁人不言此离苦’,李白从神话入手,写的其实还是人间的悲欢。仔细读他的诗,你应该能感受到,他虽然有神仙气质,却也没有断绝和人间的情感联系。
他觉得世俗社会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都很荒谬,但是又同情那些不得不在蝇营狗苟里争夺杀戮的人们。
他在学道的同时依然在高处观察着人间。他为百姓写了很多诗,比如反对战争的《战城南》,还有痛骂李林甫等人害死当朝名士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可见,李白还没办法放下世俗生活的沉浮,没办法真的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对比一下他第一次归隐那种‘你们都看不上我,我还看不上你们呢’的孩子气心态,你们会发现,这时候的李白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打个比方说吧,假如人生是一场赛车比赛,李白已经从平地驰骋的阶段,来到回弯下坡的阶段,虽然看着好像没有早先时候那么爽了。
但是有迂回、有阻塞、有边界,才更能看出他的驾驭能力。”
空气再次安静了,似乎连耳边轻轻划过的风,都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这样去讲解诗仙李白,是在场的人没有一个听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