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主体,而重要的亲人是客体,这个关系就被称为客体关系。
一般而言,最重要的客体就是父母,而这个客体关系,主要是指一个人内化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它基本在一个人五岁前完成。
这个客体关系有三个部分:“内在的我”、“内在的爸爸”和“内在的妈妈”。
它们之间关系的性质,决定着我们长大后与其他人交往的方式。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比较健康,那么我们长大后与别人相处时也会比较健康。
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不正常,那么我们长大后就难以与别人健康相处。
所以,楚丽华现在只想让小七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暖,爸爸妈妈是爱她的。
楚丽华暗下决心,绝不能让自己的经历在小七身上重蹈覆辙。
她随时会给小七爱的抚摸和爱的亲亲,不吝啬表达自己对小七的爱。
现在的小七都已经学会了,开心的时候,会爬过去亲亲爸爸妈妈的脸。
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小七长大了才会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才能学会如何更好地处理和其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楚丽华之前每进入一个公司时,上司和同事都比较喜欢她,但是,工作没多久后,上司和同事都开始疏远她,她最后会在公司中成为孤家寡人。
这是她一直不愿意承认的事实,所以,她内心总是会有想要换公司的冲动,因为,她实在是太想要有持续的良好关系了。
哪怕和孟宪祥这样关系过硬的闺蜜之间,中途也是渐渐疏远了的。
仔细回想,似乎自己根本就没有可以持续长久的关系。除非是能像孟宪祥这样离得比较远的。
以前不懂是因为什么,学了心理学她才知道,这种情形,完全拷贝了她童年时的人际关系模式。
她的父母忽视她,而将大部分的爱给了她的妹妹。她内在的客体关系中,“内在的我”不相信会得到“内在的父母”的爱,而且一旦要与妹妹竞争的话,她永远都是失败者。
结果,在现在的现实人际关系中,她也不相信能得到上司的爱,而一旦要与其他同事竞争,她一样永远是失败者。但是,这种人际关系,其实是她自己“营造”的。
其实,每进一个公司的一开始,她的上司和同事多数都对性格随和的她颇有好感。
但因为早已经形成不良的客体关系,她不相信她能赢得上司和同事的好感,接下来会有意无意地做很多事情——常见的是拖延和遗忘,最终把她在公司的关系变得和她童年时在家里的关系一模一样。
做父母的,总想着要“教育”儿女,培养儿女的素质和能力。但实际上,在儿女年龄比较小的时候,远比这一点更重要的是他们与儿女的关系。
这种关系会被儿女内化到他们内心深处,不仅成为他们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也会成为他们情商的基础。
很多没有得到比较好教育的孩子,长大后却能屡屡突破各种限制,最终获得事业和家庭上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在他们童年时,父母与他们的关系非常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