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我们彼此都安安静静,不吵不闹,也好像有好多双手在抓我的心,让我不受控制地心烦意乱。
她怎么还不走,还不走?心情烦躁地倒数着她离开去上班的时间,关门之后欢呼雀跃,身心舒畅。
终于走了。
这样的痛苦,在她临回家前又会再次上演。
等她下班回来。
又要开始煎熬地等着她做饭,指挥我去打下手,或是出门买东西,又或是把地板拖一下。
吃饭了。
我不想吃。
她又要发脾气:“我今天特意买了肉,你不就爱吃这些小肉肉吗?我特地买回来给你吃的。”
又是为了我。
能不能不要为我了。
她喜欢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吃啊,不喜欢吃?那你喜欢吃什么?”
“不喜欢吃饭,那我烧粥,喜欢喝粥倒是好事,我烧起来也省力的。”
“不喜欢喝粥。”我咬牙切齿道。
她压着怒火道:“那你喜欢吃什么?”
“不要问我。”我突然发火,“你要吃什么就买什么。”
在她眼里,我又是突然发神经了。
她还是继续吃饭,吃了一会觉得还是忍不下去,把碗一放也开始发火:“我在好好问你,你什么态度?吃个饭从来不把碗端起来的,吃没个吃相,现在好,饭也不吃了,成仙啊!”
“谁家天天吃饭把碗端着的,我这只手碰着了,碰着了,掉不下去的。”我也累,我就想饿了的时候吃,没胃口不想吃的时候就想等会吃,吃完了牙不舒服,我就没心思画画了。
我只是想一心做好一件事而已。
又塞牙了,回房照我的小镜子,不碍她的眼。
她又直接开门进来,站在门口,想说点什么却又不说。
我把镜子放起来,走出去开始刷牙。
“哪有吃饭吃到一半就去刷牙的?”她的口气有了缓和。
我也试着冷静下来:“你去吃你的,别一直看着我。”
“你这样慢慢悠悠刷牙,去上班了来得及的?中午吃饭能让你这样刷牙的?以后上班是不是还要把牙刷牙杯也带去?”
烦死了,烦死了。
我想摔东西,可又知道不能这么做,这个家如今只靠老妈一个人养着,每月三千不到,要交水电还要买菜做饭,偶尔还要买买衣服鞋子。
我要是孝顺,我就该去上班。
可她满脑子想的都是从妹妹那拿来的三十万,想着我去上班了,她也上班,等她退休以后,我们一个月也能有将近一万的钱,省吃俭用点,用不了几年,就能把钱还给妹妹,就能轻松了,到时候,房子还是妹妹的名字,但实际上就是我们一人一半的。
可我连这一半也不想要了,我只想要有个小房间,能专心画画就行了。
反正我的这一半,迟早也是妹妹的。
等到三十来岁,再说要画画,更不可能了,到时候就会说:“你这个年纪,安安分分上个班不好吗?不想上班了,就找个人嫁了,和你妹妹一样,结婚生小孩,多好。”
要是妹妹过得不幸福,也许,她就不会这么想了。
可妹妹不幸福,我也会心疼。
我还在等,在等一个结果。
一个月里总会爆发一次争吵,归于平静后又慢慢积攒不满,等待再次爆发的时机,如此循环往复,消耗着我们的精力。
“你的钱还是你的钱,我又不要你上交给我,你去上班了,家里水电你来交,周末放假,叫你妹妹一起出来吃吃饭多好。”
又要想着叫妹妹老公一起出来吃饭,有什么好吃的,看了就生气。
上班累,放假了也不能待在家里休息,一眼望到头的这个班,到底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头,退休吗?
我早就认真考虑过这件事了。
退休了再做自己喜欢的,我不甘心,我既然逃脱不了被比较的命运,那就选自己喜欢的去和人比,输了也无怨无悔,大不了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
我喜欢熬夜,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就睡不着,记得是那一天开始的,但却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天了,只是清楚,从那以后,我都喜欢上了熬夜的感觉。
我这样天天熬夜,我熬得到退休吗?
我想要认可,想要开心,我也想要好好看书学习知识,可她叫我看书考证,还是为了上班做准备的。
我觉得没意思。
偶然发现了一本曾经买错年级的高年级习题册,初三的,应该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出去买的,翻开一看,是全新的,看着那些题目,当初觉得是天书,如今却觉得很有意思,很想下笔去写下自己的答案。
还是没有写。
我只要知道一点,对于学习知识的热情还是存在的,就够了。
生活,并不是长大了,结婚了,生小孩子了,孩子长大了,结婚了,孩子也生小孩子了,就好了。
这样的话真像是自我催眠。
专升本,她也不劝了,升了也没用,升本以后,再去考研,也没那个时间让我去折腾,反正升完以后还是要上班的,只要不离开这个生活的小镇,工资就那么点,去了外面,工资是高了,说上去好听,但房租路费都是开销,也剩不下多少,老妈也一眼看穿了我的未来,是注定只能在这个小镇上生活一辈子的,而我却主动辞掉了这镇上对我来说,对其他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最好的一份工作。
她还是没有想通。
我也没想通,我怎么就能和这种家里开了三层商铺来卖窗帘的老板儿子相提并论,说我小时候不如他懂事,我没有帮老爸开店,没有乖乖写作业吗?
我写作业的时候,催我剥毛豆的人是谁?
我说手痒,又说是借口。
那一盆剥好的毛豆也是借口吗?
我根本就不配和这样的孩子比,我没这个命。
老爸的这个店没有前途。
要是我家里有这样一家窗帘店,我也愿意留着看店,反正干活的都是工人,我就是一个指挥,我可以慢慢学沟通方面的人情世故,对人就笑就说谢谢,真有好处,我不傻我就会这么去做的。
我这样想的时候,我觉得我像极了她。
可我不是她。
说多了谢,真的谢,假的谢,还分得清吗?
嘴上不说谢,放在心里,或是真诚地露出笑容,还不够吗?
我会说谢,但不会随便说谢谢。
一直说,基本的礼貌都成了维系人情世故的工具。
搞得好像不说谢的人都是没礼貌的人。
无疑是增加每天的工作内容。
谁规定的只有说谢谢才是礼貌,大家都礼貌,就都高尚了?
给同事倒杯水,同事说谢谢,到这为止看不出同事的善良,只能说同事很重视公平这两个字。
若自己有需要,同事却不愿意帮忙倒水了,那句谢谢不过是给他倒完水的回报,只是一种生疏的两清说法。
若不求回报,不需要同事也在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倒杯水,那何必执着于一句谢?
同事倒水了,也回一句谢,本质上就是一种交换,有人怕麻烦,比如我,觉得多此一举,干脆决定,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愿意帮的时候就直接帮了,不愿意的时候也可以潇洒走开。
谢,嘴上重要还是心里重要,我们都看不出来了,所以才要靠说,靠一直说。
真奇怪呢。
老话怎么说的,光说不做假把式,光做不说傻把式。
什么时候起开始推崇说谢,而不是推崇乐于助人这件事。
只能说是趋利避害。
如今,光做不说的人都是傻子,久而久之,没人愿意当傻子。
光说,做不做还不知道,就已经成了人人夸赞的对象,傻子都该知道说的好处。
本来就不过是同学关系,不是什么好朋友。
我们都清楚,一直说谢谢就是有求于人。
点到为止的人,礼貌不礼貌不知道,但一定是个聪明人。
有的时候,不是不想当聪明人,而是没有当聪明人的资本,只能装傻充愣。
老妈在和老板娘套近乎,说了好几句谢谢,还在说,我就在门口这边等着她预定好取货时间,反正到最后都有认命这条路可以走,早早认命,可不是我的作风,也不是她的。
冷战依旧持续着。
妹妹要生孩子的时候,才稍有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