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令!”四名传令兵继续不停的挥舞着手中的令旗。
不一会儿,弩炮扭弦的“嘣、嘣”声划破了战前凝重的空气,相随每一声扭弦弹动的巨响,都有一支一丈长的三叉戟矛和两支八尺长的枪矛凌空飞出。每次发射完毕,两名扭弦手就合力转动绞盘,重新张开弩弦;随即,三名装填手分别将戟矛和枪矛麻利的装填入滑轨;当这一切就绪后,击发手就调整炮位,拉动绳机,再一次完成射击。
同时,由两名填装手和两名击发手操纵的石炮,也在不间断的抛射着。重达五十斤的石弹。带着凌厉的呼啸,在空中划出优美的曲线,流星般落入步军司的阵列。
射击重装步兵阵列的瞄准诸元,是玄铁军早就演练过无数次的。建鸿羽和陆邦籍根据重装步兵阵列与生俱来的僵化,研制岀这种射击方式的操典规制。此时,玄铁军的炮兵们并不用每次射击前进行瞄准,而只是在射击一次后,按照操典规制,将炮身沿刻度盘调整几个刻度。弩矛和石弹的落点,就会按照设计好的线路徐徐后退。这大大提高了射击速度和准确度,使得炮击间隔缩短到约十个弹指,命中率提高到约四成。
建鸿羽甚至为这种射击方式起了个非常诗意的名字,叫“弹幕徐落”。陆邦籍曾在心底多次暗暗赞叹这个创意,也常常感到自愧不如,他想:也许只有建鸿羽这样把提高杀人效率作为一种艺术追求的人,才能发明出这样的杀人方法,而自己永远提不出这样的创意,只能通过严谨和重复,把这种创意落实成为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会的程序。但是,陆邦籍每次向建鸿羽表达这种敬意时,建鸿羽总是嗤之以鼻的说:“你笑话谁呢?我一个人杀人效率再高,能杀多少人?倒是让成百上千人,学会高效率杀人的你,才是真正的大屠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