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风头,拉踩捧……这种事情可太多了!文人又相轻,出身文宗大集体的孟教员可是门清儿。但他有城府,也不说破,任由这些少年去表现。
“当然可以……”孟教员说这一句就够了,默认了夏承荫的行为。
夏承荫大喜,根本不管其他人的想法,立刻朗声诵起来——
“萧瑟人间万物哀,乾坤但有暗香来。寒枝偏爱霜雪色,不与百花一道开。”(注:摘自网络新诗,如有不妥请告知)
孟教员听罢,眉毛微微一动。他不知道夏承荫的底细,但看这小子信口吟诵,声音倒是不小,却没什么情感味道,暗想不是此人亲作。无论是擅自“拿来”的诗作也好,还是他人甘心奉上,这种做法都属于“捉刀”。
捉刀,历来是文人们最不齿的。孟教员脸上却不露痕迹,他略一沉吟,便微笑着开口道:
“此诗不错。同样写冬花品质,合韵律、用词也恰当。”
孟教员看似说得简单,其实是非常得体的。他只就诗论诗,又点到为止,一方面不把诗中含义说尽,留给同样要作答的周道安回答的空间,另一方面又不表露自己任何立场。
可在夏承荫看来,这评价可就大大地不够了——自己用诗来和诗,要拿捏好前面一首诗的内涵,又要体现不同和延展……这首诗难道还不好吗?偏爱霜雪色,这写的多好啊……这老头子怎么有眼不识金镶玉?
想要的效果没达到,夏承荫不甘心,决定加一把火……
“多谢教员夸奖。学生夏承荫,家父夏望溪,一点家学渊源罢了……”
前面的谢和后面的谦都是废话,只有中间自报家门是重点。孟教员哪里听不出来?于是他也“哦”了一声,略微拱了拱手,道了句“原来如此,久仰了……”
其实对于孟教员而言,说到这里已经是非常客气了——你老子是夏太傅没错,我也给夏太傅几分面子,说声“原来如此”,算是肯定你的“作品”了。但我自己也是文宗出来的,在文学圈里不论职位,道一句“久仰”就够客气了。
但,在夏承荫看来,对方又没回答出符合自己预计效果的台词!顿时脸一垮,内心不喜!
不过,他也不是傻子,顶撞教员的话是不会说的。你不识货,我以后还有机会找识货的……但,小爷的回答肯定比其他人要厉害多了!对了,我还得狠狠踩这个不像话的周家小子一脚——此人太过可恨,居然仗着是地头蛇,扫了我们夏家的面子。本少爷提前来到予章,可花了不少功夫了解这小子的背景。哼!还以为这小子如何了不得……西周又不是东周,算个逑啊!我惹得起!
想到这里,夏承荫立刻把矛头对准了周道安——
“轮到你说了!不过我刚刚诗中的含义你不能再说,否则就是拾我的牙慧。而且,文字科本就是考文采,你既然是高段学生,写首诗的水
(本章未完,请翻页)
平应该有吧?”
一连串咄咄逼人的话语,让孟教员终于皱起了眉头。他看了一眼两位学生,心道这二人之间难道有宿怨?这夏家少爷未免也太不懂事了,借我的口试来出风头,还想趁机报复他人?
孟教员虽然世故,却并非是非不分之人,正要出声为周生找台阶,那边周道安却已经开口了。
这一开口,没有别的话,直接就是一首诗诵念而出——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此诗一出,满场皆静。
什么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同样是七言绝句,周道安所“作”的这一首诗,要比夏承荫所“作”的,高出了好几个档次。当夏承荫的诗歌中还在孤芳自赏时,周道安的诗歌已经把胸怀放到了博大处。相比之下,前者的孤芳自赏就像是顾盼自怜了,显出小家子气。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孟教员喃喃地念叨,加上前面的两句,使他忽然想起自己师兄弟一行十一人,连同恩师任夫子一同被迫离京时的景象,当时不正是夕阳斜挂、一行人却结队往东南吗?那时候的心情又是如何翻滚不得平复啊……可老师当时是怎么说的?世间事,人力不可为之者不知凡几,合道,则不惜此身,死而无憾。自己这一帮人,不就是带着“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理想来到这古老的文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