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没回班级,毕竟班里已经换了新主人。三人直接去了办公室,班主任正坐着不知在写什么,桌上的多肉还是去年教师节时,她们班里送的,长得很好。
她们敲了敲门,老师看见她们,摘下眼镜,像是家里来了客人一般,招呼她们。
又拿出抽屉里的陈皮糖,分给她们。
“方知,可给老师争气啊!”陈老师是从初一开始,一直带她,到初三。
面对这个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学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陈老师既自豪又欣慰。更别说,她的奖金也不少。
除了方知,周妍和徐嫣然相比于平时的成绩,也都考得不错,每人她都夸了几句。
“你们来得是最早的。”陈老师拍了拍手边的一摞毕业证,“周妍徐嫣然,你俩帮我去学校门口和咱以前的班门口看看,有没有人来了,在那儿等的,叫他们来我办公室。”
“教室里有学生上课呢!他们看见了会……”徐嫣然话还没说完,被周妍扯了一下,带出了办公室:“行,老师,那我们去了。”
“看来周妍只是性子冷,但还是蛮有眼力见的。”
周妍有眼力见,那话外之意徐嫣然呢?方知笑了笑,没接话。
翻开陈老师递过来的毕业证,里面的照片是中考前采集的,和外面那张正是同一张!方知连忙合上,程老师并没注意到。
拉开抽屉递过来一个牛皮纸信封,见方知疑问,冲她抬了抬下巴,示意她打开看看。
“这是学校给你的奖金,三千块钱,你点点数。”
这下,方知是真的惊喜了,给啥奖励都不如给钱来得实在啊!
“每年华大附中到咱下面招的人都不多,去了之后要继续加油!”见方知一个劲的点头,陈老师笑了:“收起来吧,别搞丢了。”
等三人离开时,还是没有别的同学来,告别老师和朋友,独自坐上回家的公交,方知突然有些感慨。三年的相处,最后连一场好好的告别都没有。
回到家,这个点大家都去了店里。
忙了大半个月,小店的大体装修已经落定。还有半个月,方知和陆周就都要开学了。
本来定的是9月1号开张,暑假学校里压根没人,但现在方知上高中也要到外地去,家里就只剩下方爸方妈两人,方知实在放心不下。
“歪?小叔吗?”没错,方知把主意打到了学厨师的方小叔方飞身上。想当初,第一个忽悠成功的,就是他。现如今,方知的功力日渐增长,一通电话挂断,家里火锅店的大师傅就定了下来。
因为是自助,日常备菜的量比较多,这些自家做得来,服务员倒是不需要再找。
就是小叔说老家那边大队的书记也搞了个祝贺她取得好成绩的横幅,挂在村口,让方知有些苦笑不得,庆幸还好不住村里了。
在忙碌中,陆周收到了他的录取通知书,省内最好的重本,法学专业。和方知的高中倒是在同一个城市,知道这个消息,方妈妈松了一口气。
尽管大城市不同区之间的距离,甚至可能比回江城的路还要远,但这些,家里人不知道,他们也没说。
很快迎来了开学,方妈妈既担心两个孩子远离家乡去异地上学,又担心投了许多钱的新店生意不好,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苦夏。”方妈妈笑着说:“没事,这段时间过去了就好了。”
八月二十一日,方知背着书包,两手拎着满满的东西,一转头,身边的陆周也和她一样。
“走吧。”方爸爸骑着三轮车,上面堆着满当当的行李。
方妈妈还是听从了方知的建议,又买辆电动三轮,主要是习惯了,而且很多事要自己亲自跑,没车出行就太不方便了。
她骑着另一辆,方知俩人坐在车厢里,感受这难得沉闷的气氛。
小姨和小姨夫在车站和他们一家汇合,尽管方知两人强烈要求自己去学校,但还是被否定了。
“走了,姐、姐夫你们回去吧!放心,一定把他俩妥当的送到。”江小姨家的周南表哥去年上的大学,在路程一千多公里的外地,大二的他独自去学校已经是熟门熟路了。
本来他也想去送“弟弟妹妹”上学的,陆周方知都是少年老成,他平时可没有能当哥哥的机会。但是前不久他骑车摔了,被勒令在家静养,错失良机,表哥十分气愤,昨儿还打电话,笑话他俩是“没断奶的奶娃娃”。
“嗯,把他俩都安置好再走,人生地不熟的,毕竟还是孩子,有很多事想不到。”方妈妈唠叨着,临上车,又给俩人一人塞了一千块钱。
兜里有钱,心里不慌。
尽管方知觉得自己是个心理年龄上的大人了,但看到火车站外,目送他们离开的父母,还是红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