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以后的工部尚书呗,当前的济南知府赵璜就是个好人选,此人在嘉靖朝当了六年工部尚书,应该称职,他很快就会被刘瑾夺职罢官,正闲着。】
【其实赵璜之前也有一个工部尚书也不错,陶琰,山西人,当过福建左布政使,正德元年因不适南方湿气请调山东当左布政使,现在是河南巡抚,很快会调任刑部右待郎,因为得罪了刘瑾下狱,后来当过漕运总督和工部尚书,特别善于搞工程。】
好主意,南北都能照顾到了,也不违背朱厚照择人择地而用的思路。
而且这几人都在山东任过职,都有交集,配合起来应该不错。
朱厚照决定到了山东地面就派人去联络朱钦和赵璜,朱钦应该能顶一顶事,赵璜就更值得投资了,从年龄上来看赵璜正值壮年,可以用许久,吃了刘瑾的排头,自己王霸之气一镇,再给颗糖吃,应该就能收入麾下。
至于陶琰,也可以安排一下,等他触了刘瑾的霉头及时营救,又是一个可用之才。
这么一看刘瑾还挺好用啊,能帮着逆淘汰,将人才往朱厚照需要的地方赶。
一群人都不知道,他们讨论的人,正等在前面准备给朱厚照来个狠的。
京城里的钱宁遇上了救星,因为毕享回来了。
高凤临走前将京中的人脉网络都交给了钱宁,托他代为周济,毕享回京,自然就找到了钱宁头上。
钱宁正为工事发愁,遇上了个工部待郎,哪能放过,便向毕享问计。
毕享也不为难,给钱宁介绍了不少年青的下级官员,这些人还未展露头角,却都入了毕享的眼。
有了一群助力,钱宁登时就轻松了下来。
然后钱宁的小脑袋的活了:“毕大人,我琢磨着皇上需要这样的人手。”
“好,老夫会写上折子给皇上推荐。”毕享很直爽,说起来就要干。
可钱宁拦住了:“不能写奏折,一旦走了司礼监或通政司的路子,这些人就落不到皇上手里。”
毕享理解不能,钱宁倒是能给毕享数清楚:“皇上的产业都不在朝堂上,这一点毕大人能明白不?”
想了想毕享才发现,还真是如此,就连最重要的水泥窖朱厚照都没有官办,而是通过日月银行的体系来兴建。
然后毕享也没招了,发现钱宁脑子比他活,他就像找高凤一般将麻烦推了过去。
“那要怎么办?”
“大人列个清单,小的会传给皇上,看皇上的意思办,不过以小人之见,这些大才估计不是提拔,而是得辍落,最好是正儿八经地找理由让他们在朝中呆不下去。”
毕享怒了,正想破口大骂钱宁小人,毁人前程,可钱宁还说出了另一重理由。
“陛下要用人,不愁待遇,如果是死抱着官阶的食古不化之辈,陛下也不会用,如若不然,那给陛下办事可比当朝官好多了。”
毕享一想,嘿,别看钱宁一副小人德性,他说来的竟然十分合理。
这都什么世道,有能力值得一用的人还得赶出去。
虽然仍想不通,但毕享还是将名单交给了钱宁,谁让他弯过一回腰了呢,孤度有了,就能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