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力不打拳,拳不打功”它的意思是力量虽强,却不如习练过拳技的人灵活敏捷;而精于拳技的人,又比不上功力精深的高手。譬如挑夫苦力,负重力量很大,这是拳师不如的。但是他们要是与拳师傅斗起来,就必然是晕头转向,手足失措,空有几百斤的蛮打无用武之地。
拳技娴熟的拳师.身手敏捷,身法灵活,对付一般笨拙的人,实在是轻而易举。但是,如果遇上内外功达到一定境界的高手,他们的攻击就象蚂蚁去摇动大树一样,一触其锋立刻溃败而无还手之力。我们看山中猿猴狡兔。虽善于腾跃纵驰,一见虎豹之威慑则无不束手就擒。这就是一个明证。
当然,从辩证唯物的角度来说,一切事情认知都不是绝对的,而只是相对的。
如果说上面阐述的是一力降十会的道理,那么与之相对的自然就是一巧破千斤的理论了。
这个词相对来说比较偏,换个词那就最为耳熟能详了,那就是“四两拨千斤”。这是一武术技法术语,道家哲学,将就顺势借力,以小力胜大力。在太极拳推手过程中,凡加引化劲于对手动作上,诱其落空,或者先化后粘,逼使对方陷入不利地位,或者以横拨直,以直拨横,改变对方劲力方向等,均属“四两拨千斤”之法。此语经广泛传播,为各家拳派采用,泛指以巧胜拙的各种击法。
在武将身上,这两种说法同样非常明显。
虽然说刚柔并济,阴阳调和乃至是中庸之道乃是国人根本的理念,但是阴阳大道本来就是抱阴负阳,阴阳既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管哪一种说法,都不会说必须齐头并进,不偏不倚的说法。
人本身都分阴阳,天地万物都有自身的固有属性,哪怕是武学、功法表明阴阳并重,刚柔各半,个人领悟也有先后之分,所以对武将来说,有刚柔两个类型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很多事情,人们容易考虑极端情况,认为刚柔是不可调和的存在,既然是走阳刚路线,却不能会技巧,既然是走阴柔路线,蛮力就一定很差。
最著名的例子不在武力上,而在统帅方面。过度强调阳刚的勇战派是依靠武力,认为只要是会动脑子的将领都是谋战派。
类比到武力方面,就是说只要会武技的都是技巧派的,只有没脑子的野兽才是蛮力派的。
这一类比,很明显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论。虽然在武力上面,人们的认识并不这么极端,但是却也偏离了武将存在的根本。
武谚有云:一力破十会,一巧破千斤。力是巧的基础,巧是在力的基础上的运用。一个十岁小孩,武术练的再精纯,也很难打过一个三十岁的壮年。原因是什么,不是一个力量等级,拳击为什么有重量级和轻量级之分,也是基于这样的道理。
就像对于演义人物李元霸的认知一样,过度强调其刚猛无比的力量,历史传记类演义之中无敌手。其实就是潜意识的剥夺了他的技巧,认为他是傻子,不会什么技巧,所以把他的一切战绩都算到力量上面。号称一天能杀一百多万人的力量自然无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