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抢多少东西就抢多少东西,多抢一点就是一点,要是抢不到也没关系,扭头就走,回老家也就是了,反正来一趟没有什么成本,就当是成群结队地武装旅行就好了。
也就是说,戎羌骑兵或许会攻击一下两座关隘,可一旦发现无法攻破,便会立即改换目标,在关外大肆劫掠一番,再由原路返回戎羌草原。
这样的结果,戎羌大人当然是满意而回,对于大齐朝廷也可以说是安然无恙,可对于朝廷之下的百姓,却是一个极大的灾难。
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萧文明说道:“戎羌骑兵来劫掠,可我朝有没有兵马可以派出去阻止,也就只能任由他们的行动了。”
朝廷现在的机动力量,大约分为这么几块。
一部分是朝廷的御林军,人马约有十万之众,确是用来守卫皇帝的安全、拱卫京城的安定,是绝对不能动的;
一部分是戴鸾翔麾下的青岭守军,这部分人马有七万左右,战斗力也很强悍,却是为了防御洛阳北方的,防线是否稳固,关乎到整个关中平原的安危,也是绝对不能轻易调动的;
另一部分人马是两座关隘的守军,各有一万人左右,肩负着镇守雄关的重任,也是同样一刻不能离开半步;
再然后就是广大的屯田兵,这些人人数众多,倒也可以随时调用,但是他们战斗力极差,在戎羌骑兵面前就好似一群待宰的羔羊……
这一笔账萧文明早就算过了,戴鸾翔更是了然于胸——总而言之一句话,兵马虽多,却不堪使用。
如果把整个大齐朝比作一家公司的话,那么戴鸾翔就是一位职业经理人,分管着总公司旗下的一家重要的分公司,总账都烂成这副样子了,他还能怎么样,就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先把账面做的好看一些,应付过一次大检查再说了……
而戴鸾翔想到的东墙,便是萧文明的萧家军。
这支队伍人数虽然不多——只有区区五百人——可战斗力却抵得上朝廷五千人的其他队伍,在关键时刻是能够发挥关键作用的。
因此他便让自己的儿子戴松给萧文明传个话,请萧文明就近在潼关一带活动,遇到小股的戎羌人马,可以就地驱赶或者消灭;遇到戎羌主力,也可以立即报告给朝廷和戴鸾翔。
戴鸾翔便能上奏朝廷集结重兵,与戎羌主力进行一场决战,借潼关的坚固工事,将戎羌主力一举消灭、力争伤其元气,便能换来大齐朝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和平环境。
大散关一侧戴鸾翔也有相同的部署,派自己的儿子戴松,前去执行相同的任务。
这任务看似简单,其实却并不容易——需要有能够单独带领一支军队的能力,同时具备正确判断敌军实力的敏锐性——谈何容易?
满朝文武,戴鸾翔能够托付的人,想来想去,也就只有戴松和萧文明两人而已。
然而这确是一招反客为主的策略,萧文明听了也禁不住大声叫好:“戴元帅果然有大才,如果计划顺利执行,那这一回戎羌犯境就是过来送死来的!”
戴松听了眼前一亮:“那么听爵爷的意思,是同意了吗?”
“当然同意了。不过当中还有另一项事情要做,还要请戴元帅上书朝廷,请兵部或者是卫相国下达钧令,调我来潼关协助作战,这样才能做到名正言顺。”
萧文明对自己的定位还是很清晰的,如今他虽然一直在河南、河北一带行动,距离潼关并不遥远,甚至可以说就在潼关底下,根本不用朝廷再多此一举的下达命令抽调前来此处。
但萧文明滞留在这里,并没有皇帝的旨意,也没有兵部的安排,属于是自作主张。
这件事情可大可小——往小了说,不过是行动缓慢而已,王大的说则是带领重兵在关下治疗图谋不轨,因此要萧文明正式的参与行动,还非得走一套程序不可,这就是他要戴鸾翔,向朝廷乘坐的理由。
这当然也不成问题,戴松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然而萧文明还有个问题要问:“死了的达利可汗的弟弟达多王子,现在人在哪里?戴元帅那边可有消息?我同他有些交情,如果他也南下了,同他见上一面,劝上几句,说不定就可以化干戈为无形了。”
戴松摇摇头:“父亲派过来报信的人特意提过这事,说是这次的戎羌南下,似乎并没有一个领头的,而各个部落、各派人马,各自行动,声势颇为浩大,却又抓不住他们的主力。至于达多王子人在哪里?我父亲也并不知道,也无从侦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