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有些不解问道:“为什么?”
刘星挠了挠头,似乎有些难解释,“额...我也不清楚,但我总觉得世界是圆的。”
李承似乎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于是他再次重新问道:“为什么?”
不知如何解释的刘星突然指着极远处的大山道:“大人,你猜是我们这里高还是那座山高?”
李承回答:“自然是山高,而且我去过那座山,在群山中它最高。”
刘星又说:“那我们站在这里能看到山尖尖,如果我们站的再低些就看不见了,你有没有想过是为什么?”
李承闻言陷入了思考,他自然知道站得越高往的越远的到底,但可到底是从未仔细想过这到底是为什么,这并不是什么高低的简单问题,一时间他没能回答上来这个问题。
刘星接着又说道:“过去人们常说,在高.也高不过老天爷,那么那些生在天上的星星呢,是否比天还高?月亮有时会大有时会小,太阳同样也会这样,假如它们是在天空外面的东西,离我们的世界有时很远有时很近,那么我是否可以确定与他们同在星星同样比天还高,如果你我都能看见星星,却瞧不见几十里外的一座山,你不觉得很奇怪吗。”
看着李承百思不得其解的样子,刘星笑了笑道:“人很大的,至少很自
(本章未完,请翻页)
大,把自己想象成蚂蚁吧,一只趴在皮球上的蚂蚁。”
不久后,李承恍然,如醍醐灌顶。
.........
御书房的屏风后面,坐着一个正在书写着什么的身影,当朝宰相右相黄庭站在屏风的另一侧,以眼观心,默不作声。
旁边还有几个端着茶水点心的太监,如同木桩一般一动不动。
黄庭不禁有些佩服那些常年在皇帝身前侍奉的人,真是个顶个的有一副铜墙铁壁般的好身板,同是站了一个多时辰,黄庭早就两脚软了,反观那些公公们却依旧如青松一般,不动分毫。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罚站的活计也不是什么人来都能干的,三境武夫终是比不过那些自幼便练童子功的太监们。
偌大个御书房,此刻静的掉下根针都能听得真着儿,黄庭想着陛下一个人在屏风后忙活,一个时辰也不说一句话,想必大概率是自闭了。
不是因为久居宫中无人能谈心,而是因为远在千里之外的那个国家正时刻威胁着整个大燕王朝,而他作为一国之君却丝毫没有办法。
如果举兵去打位在西境的联合国,且不说大军途径其他国家会带来影响,单单只是一个怎么剿也剿不灭的起义军就已足够惹人心烦,到时怕是联合国没打下来,自己却被偷了老家,未免得不偿失。
另一边,己方派出去的探子、间谍,没有一个能回的来,原因并不是因为联合国的警戒心有多么强,而仅仅是因为那个国家完全是令一种文化,是一个与北境绝对没有任何交集的文明,是完全无法渗透的。
而大燕王朝这边却被渗透的像是筛子一样,就连仿制联合国火器这般只有皇帝与左右宰相知道的绝密计划,如今也搞的人尽皆知。
而联合国那边对大燕王朝仿制武器这件事却并没有多大反应,只是稍稍提了一嘴,如果想要,他们可以提供图纸。
面对对方如此傲慢且从容的态度,李方基就明白仿制那种武器的意义其实并不大,让他再三缄默,不愿开口的真正原因是身边已经无人可信了。
终于,屏风后的身影似乎停下了手中的笔,一位太监缓缓推开屏风,书桌后坐着一位四十几岁,两鬓霜白的中年人,眼神中带着一丝疲惫与落寞,像极了一个人到中年却郁郁不得志的普通男人。
“黄爱卿,你怎么来啦?”李方基缓缓吐出几个字,显得有气无力。
黄庭立刻上前跪拜,呼了声万岁,才缓缓起身。
“陛下,是您叫我来的。”
李方基愣了愣神,似乎想起了什么,自嘲的笑了笑道:“老喽,记性差喽,真不知道还能活几年。”
黄庭闻言低着头,不敢直视皇帝的眼睛,有些紧张的说道:“我看陛下身子板好着呢。”
李方基呵呵笑了几声,他知道眼前这位跟了自己近十年的大臣是不会说漂亮话的,能蹦出这么一句来实在是不容易。
“算啦,好什么呀,我自己的身体我自己清楚,不聊这些。”李方基梳理了一下凌乱的头发,虽然扯出一张折子来递给了身旁的太监,接着说道:“你看看吧,叫你来是为了问问你,那个李承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黄庭从太监手里接过折子,粗略的看了看,其实他不用看也知道那些折子上写的是什么,无非就是对皇帝册封李承一事的不满。
“李承这个孩子是很重要,尤其放在司天台这样地方”黄庭回答。
李方基似乎对这个解释并不满意,挑起眉毛道:“就为了看两颗星星,你就要朕整天与御史台扯嘴皮子?”
黄庭惨笑着回答道:“自然不是,自然不是”
“那你倒是说说。”皇帝似乎有些愠怒。
黄庭缓缓抬起头看着李方基的眼睛问道:“陛下,您要是非让臣做个解释出来,臣还真说不出来,总之我认为那少年一定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彻底改变整个国家。”
皇帝看着这个帮助自己多年的下属,听到那翻模棱两可回答,反而并不生气了,竟是微微点了点头,拿出了另一本奏折递给了身边的太监。
“这是李承递上来的折子,说句只说给你听的话,我没看懂。”皇帝少有的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道。
黄庭诚惶诚恐,不知是该笑还是该作出什么其他表情,最后索性就低头看起了折子。
这份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上面并不是密密麻麻的小字,而是一幅图画,大概是正在解释,联合国火器的工作原理,以及该如何改进,例如扩充装弹量以及怎样做到快速击发,连续击发等等。
黄庭瞧了半天才看出那竟然是单发单动步枪被完全拆解后的样子,奏折的最后是目前的一些技术难题,比如枪管内的膛线以及弹簧等。
“这.....陛下....”
黄庭支支吾吾半天没有说出话来,而李方基则是笑道:“我比你还惊讶,这里还有,你要不要看看。”
“军用头盔改进应当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内衬并与内壁保持一定距离,减少冲击力,头盔材质目前使用钢材是最佳选择。”
“一味加固护甲并不能减少士兵死亡,而是应该减轻甲胄重量,使其更加灵活,无论藤甲还是铁甲都无法有效保证防护子弹击穿,不如让士兵灵活起来,将甲胄击中到要害位置,确保行动迅速且同时降低被击中要害击杀的可能性。”
“火器与弓箭一样,同样有着下坠与遇风而偏的状况,只不过火器子弹的速度更快,肉眼不可见,训练士兵时应当将这个问题重视起来,以保证命中率。”
奏折上一句句简洁而明了的文字让黄庭不由得惊叹不已,他惊讶于那少年只是去军队借了几把枪就能从其中看出这么多问题。
“陛下,您的意思是?”黄庭开口问道。
李方基思考了片刻后道:“将这些交给红叶来办吧,你要盯紧些。”
黄庭闻言皱了皱眉头,似乎听出了一些别样的意思,似乎应诺下旨意,跪拜之后,离开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