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天,直到中午时分都没有人下床,因为的确无事可做,静静的躺着还能保存些许水份,不过饥饿的感觉让人无法集中精神思考,再加上那要了亲命的口渴,让糟糕的身体状况愈发雪上加霜。
我床边的桌子上是小半杯淡水,约有150毫升,这是我今天一天的补水量,按照表哥的说法,含一小口水在嘴里,静止不动,的确可以维持更长时间,而且喉咙的灼烧感不那么强烈。不过这解决不了我们当前的处境,我们现在不缺体力、不缺食物、淡水也没有完全枯竭,我们最需要的是尽快想出个主意,打通那块堵塞洞口的巨石。
一连五天,所有想出的主意全都被自己或别人否定,我们想过用火烧,但烟雾会倒灌进洞口让人窒息我们想过打通龙狮洞与火房之间的石壁,但这面石壁厚薄不一,我们不知道哪里是最合适的作业区域我们也想过用竹子吸取洞外水渠里的水,但洞口下方被巨石封死,竹子伸不出去甚至小鱼儿还想过,让猞猁帮我们从洞外带水进来,但两只猞猁早就被吓的不敢进洞了。
还有没有什么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呢?我的脑海中极速过滤着自己学过的知识,在结构工程学里,的确有很多知识点可以匹配目前的处境,但我们手头的工具不足,面对的又是这么大一块巨石,除非有天神相助,不然谁也奈何它不得。
下午3点,我下床给每只油灯加了些棕油,站在洞口呆滞的看着那块大石头,目前最大的一个空隙是位于左上角的一个不规则缺口,这个缺口可以勉强让小鱼儿的头通过,不过锋利的边缘甚至可能会伤到小鱼儿的耳朵和鼻子,如果有办法让这处空隙变大,那么就可以送小鱼儿出去。
我找来四五个木桩站在上面,手伸出左上角的空隙向外摸索,感觉空隙附近的石块似乎厚度并不算太大,大约有一巴掌宽,我又将胳膊伸出更多,可以摸到空隙四周,方圆五十厘米的区域,可以确定的是:这片区域内的石头厚度比较均匀,不会超过一个巴掌宽。我跳下木桩,立刻叫所有人集合。
“各位,我长话短说,刚才我摸了一下洞口左上角的空隙外面,那片巨石边缘比较平整,我想如果能把空隙周围的石头打掉,扩张这处空隙,也许小鱼儿就能钻出去。”我用一根长杆子指着那处空隙讲道。
“先秋,你摸到这片区域里的石头,有多厚?”孟羽问我。
“差不多一个巴掌宽!”
“一个……巴掌!那不是足足有10厘米厚嘛,这么厚的石头,咱又没开山大锤,怎么弄的动!”表哥的说法得到了所有人的点头认同。
我摇了摇头,走到洞口一处大红灯笼下站定,清清了干渴的嗓子对大家说:“完全有可能!你们知道胡克定律吗?利用这个工程力学常识,我有把握打通掉这堵10厘米厚的石头!”
“那……你说说看,咋个意思?”看见了一丝生机,大家刚才颓废的精神一下子活泛起来。
“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提出了一个力学定律:多数固体内部的原子在无外载作用下处于稳定平衡的状态,在材料的线弹性范围内,固体的单向拉伸变形与所受的外力成正比……通俗的讲,一根弹簧,它的拉伸强度与它的材料强度和整体长度正成比,可这一内稳态如果受外力干扰,比如将弹簧中间的四五个钢圈变细,那么它的整体强度就会被弱,同样的道理也可以作用在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上:空隙四周的这面石壁就像一根强度极高的弹簧,人力拉不开它,但如果我们在它表面的几个关键节点上打出几个洞,就可以轻易拉断这根弹簧。”
一段长篇大论讲完,所有人都面带不解,表哥问道:“这个胡……反正你对这事儿真的有把握吗?你要明白,干这类体力活很费劲,如果不成的话,就白白浪费了身体里头的水份。”
“把握是有的,但不是百分百能成,因为毕竟左上角这面墙最薄的地方也有一个巴掌宽,不过大家想想,除了我的这个法子,你们还有别的路可供选择吗?现在的处境是:要么搏一把,要么静静的等死,那你们说,干还是不干!”
“干!”
随后我给大家讲解了这次工作的具体内容:首先我用白色草木灰在左上角画出预期要打通的石壁范围,它近似一个三角形,然后量好它的长宽,计算出这片区域里的八个关键受力点,不出意外的话,打通这八个点的石壁,就能破坏掉这片区域内石壁的内稳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