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朝文武,朝野上下,竟然无一人为冯胜鸣冤?哪怕是私下议论都没有!
坐在武英殿内的朱元璋,觉得好生奇怪,冯胜从戎几十年,门生故吏遍及朝野、三军。朱元璋自己能叫出名的,就有几十个,不知名的就更多了。
邪门了!除了李善长临终上了一本,请按国法审理冯胜私会周王一案,其他的臣工仿佛没看到一般,竟然不置一词?
这不可像话,想当初胡惟庸案、空印案,证据那么确凿,尚且有诸多人等上书谏言。今儿这“莫须有”的罪名,怎么就一点响动都没有呢?
拍了拍御案,还吐槽了一句:“这个冯胜,太不会做人了,白活了七十岁,一个人都没交下!”
站在阶下的太子朱标,一脸无奈,他很想告诉自己的父亲,不是臣工不想说,而是他们不敢说,大伙都被您老人家给杀怕了。
谁没有家眷老小,子孙后代!再拎不清的人,也不可能拿自家阖府老小的命作,到皇帝跟前,来捞一个已经上了无常簿的人。
“老大,你怎么不说话?”
今儿朱标奇怪了,进来后少言寡语的,又不像得了什么大病!咋个回事?
嘴张开好几次,话在嘴边就是说不出来。跺了跺脚,深吸两口气,鼓足勇气的朱标,终于问出了他一直想问的,又不敢的问的话。
“父皇,您是不是不放心我?”
这话分怎么说,朱元璋对朱标这个长子,不是一般的看重,从他懂事以来,便请各路名师指点,想着把他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大明建国后,有鉴于历朝储君命运多舛,多数不能顺利继位,朱元璋更是煞费苦心,让重臣们辅佐朱标,且准许他成为天子之外,唯一可以一言而决的人。
可是这么多,朱标在朝,能有今时今刻的地位,除了其自身努力外,朱元璋的刻意培养,绝对占了很大的比重。
都说天子自私,容不得别人分享皇权,哪怕是自己的儿子。可朱元璋不愧是开国君主,胸怀就是宽广,不管别的儿子怎么想,始终不遗余力的支持朱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