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长安。
太师府。
“踏踏踏踏!”
李儒大步大步的走进了书房内。
“岳父大人。”
李儒朝着书房内的董卓拱手道。
“贤婿你来了啊。”
董卓的目光从桌上的地图之上挪开,看向了李儒。
“不知岳父大人着急让我过来,有何要事?”李儒开口问道。
“想必贤婿你肯定已经知道冀州那袁绍与刘玄的战事了吧?”董卓问道。
“小婿知道。”李儒回应道。
“那便好!”
董卓满脸狰狞的伸手指住了地图上河内郡的位置,开口道:“贤婿,如今那袁绍被那刘玄小儿打的节节败退,短短三个月内,尽失冀州全境,只能退入我司隶河内郡!”
“现在那袁绍刚刚退入河内,还未在河内站稳脚跟,我欲趁此机会,发兵讨伐他,以报当初他领关东盟军讨伐我之事,你看可行否?”
董卓说着,满脸杀气腾腾的看向了李儒。
李儒并没有立即回话,而是沉默了一会儿。
几息后,李儒这才开口道:“岳父大人,此时确实是攻打讨伐那袁绍的绝佳时机。一来,袁绍接连战败,麾下大军定然士气无存;二来,那袁绍刚刚退入河内,还未彻底在河内站稳脚跟。结合以上二点,我军若是突然发兵攻打他的话,必胜尔!”
李儒接着道:“况且,那袁绍留着始终是个祸害!”
“此话从何说起?”董卓追问。
“岳父大人,那袁绍现在身处河内,北边乃是占据了幽冀两州的刘玄,南边是他的族弟袁以及荆州牧流标,东边是那刚刚收编了三十万青州黄巾军的曹操,西边则是我们!”
李儒沉声道:“袁绍虽然很狠那北边的刘玄,但是那刘玄占据幽冀两州之地,拥兵十万之巨,那袁绍就算是在河内站稳了脚跟,想必定然是不敢反-攻刘玄的!”
10“而东边的曹操与南边的袁术刘表更不用提了,那袁绍本就已经跟刘玄以及我军树敌,他自然不会自讨没趣的去找曹操与刘表的麻烦,至于那袁术……”
“虽然袁术与袁绍两兄弟不和,但毕竟同出一族,况且那袁术占据豫州一地,又以四世三公袁家嫡子的名号,拉拢了不知道多少谋士武将,那袁绍定然也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去招惹袁术!”
“但是!”
李儒说着,突然转口道:“河内终究只是一郡之地,以那袁绍的野心,区区一郡之地定然是满足不了那袁绍的,岳父大人,那袁绍不敢招惹北边的刘玄,不敢与东边的曹操,南边的刘表袁术翻脸,那么他还能往哪一边拓展领地呢?”
“哼!”
董卓闻言,面色一冷,冷喝道:“那袁绍难不成还敢越过函谷关,讨伐我董卓不成?”
李儒摇头道:“岳父大人,不是敢不敢的问题,他是一定会这么做!”
“哈哈哈哈哈,笑话!”
董卓突然仰头大笑了起来:“那袁绍不过才三万余残兵罢了,哪来的勇气敢来招惹我?”
“岳父大人,您莫要忘了武威的马腾!”
李儒开口道:“那马腾也乃野心勃勃之辈也,他陈兵三万与威武天水一带,若是那袁绍勾结马腾,两人一人从武威发兵进军安定,进而威逼长安,另一人则是从河内发兵,直接威逼长安,呈两面夹击之势,我军定然不会好受!”
“若是届时朝中在有一些假意投靠岳父大人的大臣们在长安作祟,长安危矣!”
闻言,董卓的脸色顿时紧张了起来。
“杀!”
他突然大喝道:“定要提前动手,定然在那袁绍在河内站稳脚跟之前,将他铲除才行!”
“岳父大人,在发兵攻伐袁绍之前,必须先做一件事情。”李儒道。
“何事?”董卓追问。
“许以高官厚禄,以此来笼络那刘玄。”李儒道。
“为何要笼络那刘玄?”董卓瞪眼质问道:“当初若不是那刘玄小儿,我又怎会如此狼狈的西撤洛阳呢?”
“岳父大人,当时不同往日,现在那刘玄占据北方两州,声势浩大,手下兵精将广,已有河北霸主之力,实力已丝毫不逊色与我军!”
“此时不与那刘玄交好的话,日后我军攻打河内的袁绍之时,那刘玄若是突然横插一手的话,很容易导致我军战败!”
“小败到还好,若是大败的话,那么陈兵于威武天水一带的马腾韩遂定会作乱!”
“皆是,长安危矣!”
李儒语重心长的开口劝诫道。
董卓突然沉默。
“呼……呼……呼……”
逐渐的,逐渐的,逐渐的,董卓粗重的呼吸声突然在书房内响起。
他双拳紧握,满脸的狰狞与不甘。
过了足足半刻钟后。
“砰”的一声,董卓猛地握拳重重的对着桌子砸了一拳,不甘心的吐气道:“贤婿,就算是我们想要跟那刘玄交好,那刘玄也未必愿意与我们交好吧?别忘了,那刘玄毕竟乃是汉室宗亲。”
“岳父大人,天下滚滚皆为利来,那刘玄自然不会例外的!”
李儒无比肯定的说完,换了口气,接着道:“岳父大人您觉得,若是岳父大人以献帝的名义,授予那刘玄河北(黄河以北)总督,总督黄河以北,冀,幽,并三州之军政,那刘玄会不会心动?”
“河北总督,总督三州……”
董卓眸光闪烁,犹豫道:“贤婿,这官位会不会太大了一点?”
“就是要越大越好!”
李儒道:“那刘玄乃枭雄尔,小恩小惠决然是不可能打动他的!况且,岳父大人您就算是不封他为河北总督,他其实也已经名至实归的!”
“黄河以北,冀,幽,并三州,如今冀幽两州已入他刘玄之手,并州被其吞并,是迟早的事情!”
“就算岳父大人今日您不送封他为河北总督,日后他说不定也会自封自己为河北总督的!与其这样,还不如将这河北总督一职拿来作为顺水人情,赠予那刘玄呢!”
董卓沉思了片刻后,点头道:“贤婿此言有理,那吾现在就派遣使者前去幽州!”
谈话就此结束。
很快。
一支董卓派去的朝廷使团离开了长安,一路北上朝着幽州而去。
十日后。
使团抵达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