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itle><imgclass/>
“法器”一语,有两种含义,一种用来指符合修行佛道的条件、能够胜任佛教事业的人,此“器”,即“器量”之义;更多是用来指修行或进行佛事活动的器具、器物,这种概念上的法器,亦称道具、佛具、佛器。广义的法器泛指一切生活用具用物和修道行法的器具用物。狭义的法器仅指用来修道和做佛事活动的器具器物,尤指修法用的
<atitle><imgclass/>
具,就是尼师坛,是卧具,这是法师们有法会或者有活动,或者要作法的时候用的展具。古时候生活比较简单,物品也比较少。印度是热带,所以他就用一块具铺在地上打坐或者睡觉,或者铺在床铺上。这一个是为了保护衣服别弄脏,一个是当床用,当坐垫用。
<atitle><imgclass/>
为什么钵要叫应量器?因为在古代,佛陀在世的时候,出家人拿的钵有大中小三个号码。假如食量比较大的人,他就要拿一个大钵。食量小的人,就拿一个小钵。然后食量中等的,就拿一个中等的钵。所以这个钵它叫应量器,就是应大家食量的大小自己选择一个饭碗。
<atitle><imgclass/>
出家人按照佛的戒律要求,出门的时候手里都要拿一根锡杖,那现在的出家人基本不拿锡杖,这是为什么啦?这其中是有很多原因的。在古时候锡杖它有很多用处。第一个用处,就是要测水里面的浅深。佛陀在世的时候,印度那边恒河等等河流非常多,然后基本上印度的出家人,还有老百姓都是生活在河的两岸,所以每天跟河水接触的频率是非常高的,那要过河的
<atitle><imgclass/>
钟在佛门中具有断烦恼、长智慧、增福寿、脱轮回、成正觉的功效。千佛山有幅对联,其中有“晨钟暮鼓”。我们早上撞钟的时候,还唱诵《叩钟偈》:“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晚上撞钟则诵“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念这个偈。
<atitle><imgclass/>
有关钵的故事,最脍炙人口的就是金碧峰禅师与玉钵的故事。金碧峰禅师是一位道行高深的行者,他对世间一切都不贪爱,唯独对一只玉钵爱不释手,每回他都会先将玉钵收好,才能安心进入禅定。禅师一入定就是很长的时间,因此在他寿命将尽,阎罗王派遣阴差小鬼前来捉拿的时候,即使小鬼们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找寻,
<atitle><imgclass/>
包括引磬在内的种种法器,想要学习时需要具备恭敬的态度。因为法器是龙天耳目,如同军中号令,护法龙天会依号令行事。因此,一般道场初学练习法器时都会在旁边贴一纸说明以示尊重:佛弟子练习法器,请护法龙天勿听。
<atitle><imgclass/>
领众的人,最好在持戒上面是比较清静的,最好是吃素。因为不吃素的人,一张嘴念佛,就有那种秽浊之气,龙天护法都会不欢喜的。如果实在是找不到其他人,那他不吃素也只能说勉强吧。但是希望为了大家共同共修的利益,真正的发一个了生死的心,当然还是尽量的吃素为好,阿弥陀佛。
<atitle><imgclass/>
居士打法器是根据每个寺院的具体情况而定,没有绝对如法不如法之说。当前寺院僧才贫乏,有些人虽然已经出家,但对许多法器并不精通。这时如果有居士熟悉并且能够敲打这个法器,那这个居士穿着海清去打也没有过失。如果说这个寺院有很多法师都能打,有居士去跟法师争抢,这个肯定是不如法的。总之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atitle><imgclass/>
出家人托钵化缘原是美好庄严的弘法度众行为,但有时在佛教的各种法会、活动、讲座中,乃至在街头、市场中,常见真假不分的出家人出现托钵。或有信徒说「真施主不怕假和尚」,而行布施;然而真正的布施应以般若正见为前导,此类僧俗不辨、善款流向不明,甚或招摇撞骗的恶性化缘,是有损佛教形象的。因此,纵然是布施,亦应做进一步了解。
<atitle><imgclass/>
你若是懂得印度梵文的话,你就知道我在印度的原名了;我的梵名叫做「钵多罗」,中国话的意义叫做「应量器」,「钵」是简略的名称罢了。在原始佛教〔注一〕的时候,大圣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弟子们,都是用我做吃饭的工具。每在日中一食的当儿,三五成群的比丘们,都托著我去寻应供的所在。现在的南传佛教,还保存著原始佛教的遗风,而古老的中国佛教,现在除去了在登坛受戒的期中,用我钵多罗吃三顿午饭以外,没有人
<atitle><imgclass/>
凡是住过大丛林〔注一〕或是参观过大丛林的人,都曾见过我「香板」,而且也都叫得出我的名字。人都知道我是打人的东西,提起「打人」两个字,当然人们都表示对我不欢迎和畏惧的。其实,正因为人们对我不欢迎和畏惧,所以几百年来我能维繫了佛教僧团中的规矩和秩序。<atitle><imgclass/>
除非是一个麻木不仁的「精神病患者」,谁都应该知道这个娑婆世界上有八苦〔注一〕交煎。任他住的是高楼大厦,吃的是珍馐美味,但是他还是免不了种种痛苦:病啦、死啦,谁能免除呢?因此很多具有聪明头脑的人,不约而同的都来借用我,帮他做念佛的工具,以便早一点能修证成功,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atitle><imgclass/>
蜡烛有著各式各样的种类,插烛的烛台子也有各式各样的不同。假若你参观过寺院,或是你家中供菩萨祖先的圣像和牌位,那么,你一定也会认识我烛台子。我是由金、银、铜、铁、锡等不同的五金铸造起来的,但也有木头做的,甚至于一条细小的木棍上钉上很多铁钉,也可以当作烛台。
<atitle><imgclass/>
说起我来,人们对我一定不会感到生疏。因为,我并不一定要到清淨庄严的佛寺中才能见到,同时我也不是佛教中专有的东西。在中国,无论大家小户和贫富贵贱的人家,都有我的存生,而我也就一视同仁的普及在社会各阶层,给一切人利用。
<atitle><imgclass/>
说起我来,真是大名鼎鼎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不单是佛门的法物,即连每一个家中的中堂之上,都会端正的放著我。我有瓷的、瓦的不同,也有铜的、锡的分别。在我的身上,雕刻著各式的花纹,製成各个寺院的名称,小孩子见了我,他也叫得出我的名号。
<atitle><imgclass/>
我记不清我是那一年走进佛教的寺院中来了,好像记得自从马祖创了丛林,百丈立了清规〔注一〕之后,我在丛林中就有了很高的地位。我本是五金之类的铜铸造起来的,我有大磬、引磬的分别。在佛教寺院的法器中,我是犍椎的大王。一切唱诵的起落、快慢、转合,都是
<atitle><imgclass/>
是在好多年前的事了:我的身体本是高山上的常绿乔木,后来给人从高山上砍伐下来,送进了佛具店〔注一〕里,命运在工匠的手里替我安排了,我一变而成了佛教诵经用的「木鱼」。不几天,来了一个穿著方袍圆领的和尚师父,交给店主人不知几个大洋把我带走了,从此我进了一个巍峨堂皇的大雄宝殿,和那些我的老兄老弟引磬〔注二〕、钟鼓等做了伴侣。我终年常醒不睡,先天赐予我的声音非常宏亮,独独的音声像扬子江的流水,又像太平洋的怒涛,我夹杂在很多出家师父们悠扬而宛转的经声和佛号中,分外显得经声肃穆,佛号庄严。我在
<atitle><imgclass/>
我的名字叫做「钟」,从古至今我一直高悬在清净佛寺的大殿角落里。前些日子,一个师父手拿一本《今日美国画刊》在我身旁阅览,恰巧那上面也有一口大钟。我看到了欢喜若狂,因为在每个寺庙中只有著一口钟,所以我都是孤单寂寞的过著日子,一旦我的朋友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怎不欢喜?于是我亲切的向它注视,呵!原来它还是美国的一座「自由之钟」哩!
<atitle><imgclass/>
司打法器的人,要知道「大众慧命,在汝身上」,如果法器司打不如法是有罪过的。所以一场法器敲下来,让大家念的很愉快,就等于指挥、奏乐,全体大合唱一样,大家会感到欢喜畅快。如果敲木鱼的人速度快慢都不合乎大众节奏,不是太快就是太慢,就会扰乱全场的和谐。
<atitle><imgclass/>
戒刀是过去出家人身边必备的道具,如同方便铲一般,有时候看到路边的动物尸体,就可以用它来帮助埋葬。有时候,戒刀则有防身的作用,因为过去的出家人外出行脚,经常会到偏远的山野地区,遇有紧急状况时,也可以用它来防止恶人的侵犯。
<atitle><imgclass/>
有把手的香炉称「手炉」、「柄香炉」或「提炉」,通常是在拜忏时使用;上面插一炷香,可以拿著到各个佛前、殿堂礼佛。或者如「瑜伽燄口」法会时,大和尚要放燄口,要祷告、祈愿,持手炉就很方便了。
放在托盘上用手捧著的炉,称「传炉」。大和尚要出堂,要到三宝殿等堂口去礼拜,侍者就要把大和尚亲用的炉,即法堂的炉请出来,到各个堂口去礼拜,这也表示恭敬。这个炉是大和尚要拈香时,用他的炉上香;或者今天不是大和尚,而是别处的堂主、首座要拈香,也是用传炉来表示特殊的敬意。
<atitle><imgclass/>
禅堂里执行规矩的木板称「香板」,是警策之用,如果堂内有人不守规矩,就要打香板警告。比如,坐禅时老是打瞌睡,香板就要把他叫醒;或者有人违犯规矩、扰乱大众,就要处罚多少香板。香板是由方丈、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维那、知客、纠察等职事持用,依使用目的也有不同的名称,如:<atitle><imgclass/>
也不一定。锡杖在过去,是比丘必备的持用物之一,行走道路时,可以驱赶毒蛇、虫害;或到村落乞食,振动锡杖可以让人知道。到了后世,才成为一种象徵性的法物。如出家人受三坛大戒,一定有一个「传锡杖」的程序,由戒师传授锡杖给戒子。为什么呢?因为出了家以后要行脚、云游,要走山路、要到远处,一根锡杖可以保护自己,让野狗、狼之类的动物不会来侵犯。而且有了锡杖,也显得庄严、威风。
<atitle><imgclass/>
如意,原本是印度古代的爪杖,形状像云朵或手掌,是用来搔背止痒的。到了中国,就成为一般的持物,象徵吉祥。在佛教里,如意演变为法师说法及法会时,拿在手上的法物。手里拿著如意,代表吉祥如意,也代表合掌、代表庄严,表示向对方行礼,手上拿著如意,就代表了恭敬。
<atitle><imgclass/>
地藏菩萨手持锡杖,振开地狱之门,意喻振开众生执著的意思。幽囚、关闭是痛苦的,一旦地狱之门振开,大家就得解脱、得自在了。
<atitle><imgclass/>
自古以来,寺院每于晨昏都会敲钟击鼓,由于早晨先敲钟后击鼓,夜晚先击鼓后叩钟,所以有「晨钟暮鼓」之说。钟响,代表醒来了、觉悟了;暮鼓咚咚,表示偃旗息鼓,大家应该要休息。钟鼓,也就代表早晚作息的意思。现今的寺院,在大殿前的左右两侧多建有钟楼、鼓楼,分别安置钟和鼓,称为「左钟右鼓」。
<atitle><imgclass/>
出家人四处云游行脚,来到深山野外时,总要留意是不是有豺狼虎豹、毒蛇害虫出没。那么,锡杖随身,就可以用来防身,保卫自己。或者外出乞食时,振动锡杖,让施主远远地就知道有人来应供;或者路程遥远,东西拿不动了,锡杖也可以用来挑担;或作为协助年老体弱者行动之用。尤其行脚时,如果在路上看到动物的尸体,还可以利用它来就地掩埋,这也是一种慈悲的体现。所以,锡杖对于一个外出行脚的出家人,是有很大功用的。
<atitle><imgclass/>
金刚杵有降魔的意思。原为古代印度的武器,由于它的质地坚固,能够击破各种物质,因此以「金刚」之名冠之。一般到寺院里,山门口总会供奉一尊笑容满面的弥勒佛;进入山门后,来到四天王殿,则会见到手持金刚杵的韦驮菩萨。这个意思是说,平时我用慈悲来摄受你,但是当你顽强,我不得办法的时候,只有用金刚降魔杵,以力来折服你,这是所谓「爱的摄受,力的折服」之意。
<atitle><imgclass/>
念珠的功能是计数用的。因为有的人初学念佛,还不习惯计数,经常会说:「哎呀!我念佛不晓得念了多少句?」如果有个念珠为依据,那么一天念一百零八句,或是念多少句,就容易记忆了。念珠种类很多,有十二颗、十八颗、二十四颗……,甚至还有一百零八颗。它们各有代表的意义,例如十八颗的念珠,表示十八罗汉;二十四颗的念珠,表示二十四诸天;三十二颗的念珠,表示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四十八颗的念珠,表示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一百零八颗,表示一百零八大愿,度一百零八烦恼等
<atitle><imgclass/>
念珠最早的由来,出自《木子经》里,佛陀教导波流离王「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这里提到以木子做成的串珠,就是佛经里最早记载的念珠。
<atitle><imgclass/>
在法会中,用以领导速度快慢或节奏者,是有关秩序方面的法器。在一个寺院里,大众修行最重要的法器就是大磬。一般课诵或法会进行时,大磬敲打的次数不多,但每敲一次大磬都是一个指示,召示大众这时候要合掌、放掌,应该要快、要慢,应该要停、要起,大磬有很多功用,相当于整个唱诵的领导。
<atitle><imgclass/>
有关「钟」的故事很多,如《缁门崇行录》裡提到,隋代有一位智兴法师,在大庄严寺担任叩钟的职务。由于他叩钟时都虔诚祝祷「愿诸圣贤同入道场」、「愿诸恶趣闻我钟声,俱离苦恼」,而感得地狱道众生脱离恶道之苦。「钟」在佛门的功用,有一首〈叩钟偈〉是这么写的:「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钟声能发人深省,一直以来,晨钟暮鼓不但为修行人所重视,一般社会上的人到了过年,也要撞头钟、敲钟,认为这是「幸福钟」。甚至美国过去独立的时候,也要敲纪念独立的纪念钟,以昭告「我们美国独立
<atitle><imgclass/>
在这片大地里,何处不是生命呢?牛皮已经成为物质,牛也已经不知到何处去,只留下这个骨头、皮,甚至在藏传佛教里,还有很多是以人骨做成念珠或法器法物,他们也没有想到这个是生命,它们到底是从生命而来的一种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作为有意义的纪念物。
<atitle><imgclass/>
钵为比丘六物之一,又称钵多罗、钵和兰等,为如法之食器,应受人天供养所用之食器,又为应腹分量而食之食器,故又译作应器、应量器。钵的形状: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钵底向中心收缩,直径比腰部短。<atitle><imgclass/>
据传,有一次佛陀召集僧众,人虽然来的很多,但却先后不一,不能准时到达。于是佛陀就说,应该击打犍椎也就是木钟来通知众人。可是由于人多声杂,大家仍然听不见击打犍椎的声音。佛陀就又说,那就应该敲击大鼓。大鼓声重传远,这样一来,僧众们就能按时到达了。这样,鼓就加入了佛家的生活之中,无论什么活动,都是要击鼓为令的。特别是在早起和夜寝时,规定以钟鼓声作为号令,统一时间,统一行动,这就有了“晨钟暮鼓”的成语。
<atitle><imgclass/>
佛教的慈悲博爱,比任何宗教都较为宽宏深切。佛陀的教诫,不但不准弟子们伤害任何重大的生灵,就连那生水中的微细至极、目力不见的小虫,也要弟子们衷心护惜。为了这一原故,所以在佛教的律仪中,制定了比丘用水,须先用‘滤水囊’过滤的训谕。
<atitle><imgclass/>
一、钟:寺院为报时、集众所敲打的佛教法器、依其用途分为梵钟与唤钟两种。二、鼓:有羯鼓、鱼鼓、云鼓、摇鼓、金鼓、石鼓、悬鼓等、依其用途可分为:斋鼓(食时所用)、浴鼓(浴时所用)及诵经、梵呗等所用之鼓、今之寺院,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又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
<atitle><imgclass/>
凡是用来庄严、唱诵、伴奏的乐器,如钟鼓、钟板、铛铪、鱼鼓,都称为「法器」。法器的功能主要是报时集众、警策精进,除此之外,也是一种伎乐供养,道场的庄严。法器相当于一个寺院的时间表,让一天的作息井然有序。如果法器司打不如法,就会扰乱大众,司法器的人应该抱持「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的心态自我警惕。
<atitle><imgclass/>
‘烛台’是插放蜡烛,以便点燃照明的用具。它是佛案上的三种必备供具—‘三具足’之一。所谓‘三具足’,就是‘香炉、花瓶、烛台’等三物不可或缺之义。‘烛台’一对,应该配合‘花瓶’,各各放置‘香炉’两旁。印度古时候,都向佛前奉献油灯。后来蜡烛应世,‘烛台’可能是从‘灯台’的模式,略加改造而来。
<atitle><imgclass/>
‘禅板’从前也叫做‘倚板’,它是坐禅时安放两手、或作为靠身之器。靠身用的‘禅板’,必须用绳索缚定在床面的横绳上,使其斜度适宜,能够随意起倒倚靠。这种‘禅板’,多半是用在绳床上的。禅林象器笺‘器物门’说:‘禅板者:倚板也,上头穿小圆穴,此名向上一窍。盖此穴贯索,缚著绳床背后横绳,令板面斜,以靠身也。……然今时夏月,横安膝上,“定印”乎其上,或支颐,与助老同用而已。……’
‘禅趜’是坐禅时警醒昏睡者的一种用具,其状如球。在禅堂中,见有昏睡之人,用它抛触其身,使之精神振作。又十诵律中说:‘有比丘众中睡,佛言:听水洗头。若故睡不止,听以趜掷。……’另外在智度论中,也曾提到‘禅趜’。—智度论说:‘菩萨供给坐禅者:衣服、饮食、医药、法杖、禅趜、禅镇。令得好师教诏、令得好弟子受化。与骨人令观、与禅经令人为说禅法。如是等三十七助道法因缘’。
‘禅镇’也是坐禅时用来警睡的器物。十诵律中略说:‘若有比丘在大众中,昏沉好睡;得用水洗头、或用趜掷之令醒。假如仍然昏睡不止,佛说得用禅杖调治。若还不能清醒,则须使用‘禅镇’调治了。(语译)所谓‘禅镇’,究竟是如何呢?—释氏要览说:‘禅镇:木板为之,形量似笏。中作孔,施纽串于耳下。头戴,去额四指。坐禅人若昏睡,头倾则堕。以自警’。
<atitle><imgclass/>
‘灯笼’是围罩灯烛之具。它可以保护灯烛不被风来吹熄,又可以防止蚊蛾之类,不被灯烛烧伤。‘灯笼’的来源,据毗奈耶杂事略说:‘缘在室罗伐城,如世尊言,夜闇诵经者,彼诵经时,有蛇来至。少年见已,惊慌大唤,唱言:“长脊长脊(蛇)”!凡夫比丘,悉皆惊布。遂令听者,因斯废阙。以缘白佛,佛言:“当可燃灯,以诵经典”。比丘夏月,燃灯损虫。佛言:“应作灯笼”’。—这便是佛教的‘灯笼’的来源。
‘幡’:梵语叫做‘波哆迦’,也叫做‘计都’。它是旌旗类的总称,和‘幢、盖’等同是供养佛菩萨、庄严道场的用具。在长阿含经第四游行经、和法华经第二‘信解品’里,都曾提及‘幡’的话题。自后有‘幡’以来,都是著色或绘有龙子等画像的。举例来说:佛般涅槃经卷上有青黄赤白墨的‘五色幢’、陀罗尼集经第三有‘杂色幡’、文殊师利问经卷上‘菩萨戒品’有‘龙子幡’,有部尼陀那目得迦第五说有‘师子幡、莫揭罗幡、龙幡、揭路荼幡、牛王幡’等五种旗旛。以上所说的一些‘幡’,大都是供养佛菩萨的庄严用具。
‘盖’本来是防雨防晒用的一种伞具,也叫做‘伞盖’、‘笠盖’。印度国境,处于热带;日光如火,热恼非常。那里的人们,留在户外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用‘盖’来遮蔽阳光,以便减轻曝晒的苦楚。四分律第五十二记载有‘跋难陀比丘,受佛教谕,持大圆盖’之事。有部毗奈耶杂事第六说:‘盖有竹盖、叶盖两种,盖柄长可二肘许’。摩诃僧祇律第三十二说:‘盖有树皮盖、树叶盖、竹盖等三种。’
<atitle><imgclass/>
‘蒲团’是用蒲草所编造的一种坐具。禅林象器笺说:‘坐物,以蒲编造。其形团圆,故言蒲团’。因为它的形状扁平而圆,所以也叫做‘圆座’。‘蒲’是一种水草,它的品质柔暖,最适合于敷坐之用。埤雅(初名物性门类,宋陆佃撰,共二十卷)中说:‘蒲:水草也,似莞而褊有脊。生于水厔,柔滑而温,可以为席’。<atitle><imgclass/>
‘手炉’是一种可以用手执持、可以在行动中使用的香炉。它的形状,据释氏要览说:‘法苑珠林云:天人黄琼说迦叶佛香炉,略云:前有十六狮子白象,于二兽头上别起莲华台以为炉。后有狮子蹲踞。顶上有九龙,绕承金华。华内有金台宝子盛香。佛说法时,常执此炉。比观今世手炉之制,小有仿法焉’。‘手炉’的质料:有木料的、有玉石料的,也有用钢铜等金属造的。
<atitle><imgclass/>
‘香’是佛教的供养仪物之一,它具有流布芬芳、消除秽气,驱逐蚊蚋、正念清神、表伸诚敬等作用。—僧史略云:‘香也者,解秽流芬,令人乐闻也。香为信心之使也’。‘香’有‘末香’、‘线香’、‘瓣香’等多种。‘末香’就是香木的粉末。香末可以点燃熏嗅,也可以加入油料,涂抹人身袒露之处,以防虫咬。所以也叫做‘涂香’。
<atitle><imgclass/>
三衣一钵,是出家人的随身之物。三衣,是出家人的基本服,即九条衣、七条衣、五条衣三种袈裟,又称「福田衣」、「百衲衣」,代表出家僧侣的功德、精神,也是出家人的形象表徵,披搭上这种衣才像个出家人。在出家的生活里,工作有工作服,出众有出众的衣服,行礼时有大礼服,在穿著上,还是有严格的规定。而在印度这个热带的地方,并不需要穿很多的衣服,只要有三衣,就足以维持生活上的穿用。
初学坐禅的人,两腿不易跏趺靠拢,所以得使用‘禅带’来拘束姿式。禅林象器笺引释氏要览文云:‘禅带,此坐禅资具也。经云:用韦(熟皮曰‘韦’)为之,广一尺八寸,头有钩。从后转向前,拘两膝,令不动故。为乍习坐禅易倦,用此检身。助力故,名善助。用罢,屏处藏之。’
<atitle><imgclass/>
‘禅杖’是禅门之中,在坐禅时用以警睡之具。释氏要览中说:‘禅杖以竹苇为之,用物包一头。令下座执行;坐禅昏睡,以软头点之’。—用这种‘禅杖’触击禅者,不会感受痛楚,但能苏醒精神,防止座中入睡。
<atitle><imgclass/>
‘齿木’又名‘杨枝’。它是原始佛教时期,出家人用以刷牙和刮舌的木片。它也是大乘比丘们所应该随身携带的‘十八物’之一。唐代义净大师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说:‘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洗清净,方行敬礼。若其不然,受礼礼他,悉皆得罪’。
<atitle><imgclass/>
佛教里所说的‘灯明’,就是‘明灯’;也单称做‘灯’。所谓‘灯明’,就是点燃灯火,以取光明之义。古时代的‘灯’,都是用‘盏’盛油,投‘炷’点火的‘油灯’。灯盏(灯碗)的质料,是用金、银、赤铜、瓷、瓦等物做的。灯炷(灯心)则是用白毯花、新毯布(毛布类)、或新净的布缕、线索等物做的。灯盏的形状:有碗式的、盘式的。有长方形
<atitle><imgclass/>
‘拂子’也就是世俗间所用的‘拂尘’,它是一种驱逐蚊蝇、拭除灰尘的用具。在老一代的社会里,每见有人使用它。近几十年来,似乎已经绝迹了。辞源中说:‘拂尘:拂子也,所以去尘及蚊虫者。古用尘尾为之,今多用马尾’。尘亦名驼鹿,俗名‘四不像’。(尘:野兽名,其形状为鹿头、驴尾、牛脚、骆驼背。)
<atitle><imgclass/>
滤水囊是出家人的生活用品,用于饮水时过滤水中微生物之用,为器虽小,其功甚大,为护生命故。出家人举凡饮用的水必须经过一块细布过滤,让细小的微生物不进到水中,再把牠们放回清水里继续活命,所以这个滤水囊的用意就是戒杀、放生。
<atitle><imgclass/>
‘如意’也是佛教的器物之一,它的梵名叫做‘阿那律’。‘如意’的用途,略有二种。一种是为了抓痒而用的,据音义指归说:‘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今之意,故曰‘如意’。这种‘如意’,也叫做‘痒和子’。
<atitle><imgclass/>
‘锡杖’属于佛教的道具之类,它是比丘们应该携带的十八物之一。‘锡杖’梵语‘隙弃罗’或‘吃弃罗’。十诵律中又称它为‘声杖’;因为振杖之时,出声如锡,所以称做‘声杖’、‘锡杖’。得道梯橙锡杖经中略说:‘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标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正幢。迦叶白佛:何名“锡杖”?佛言:锡者轻也;倚依是杖,除烦恼、出三界故。锡者明也,得智明故。锡者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结使故。锡者疏也,谓持者与五欲疏
<atitle><imgclass/>
‘香板’是用木料做的,类似古代的宝剑之形。它的长度和厚度,都有规定的尺码。它是一种维护寺院清规、惩罚违犯律仪的械具。也兼有警策行道、督勉精进的用意。在佛教里不见经传。据传说:是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江苏扬洲高昊寺的一位和尚的故事。这一则故事是这样的:<atitle>关于炉香赞中的法器怎么敲<imgsrc/>
钟,是寺院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在印度,召集大众时,常常打击木制的犍椎。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记载,在七月十五曰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曰子,称为受岁曰,佛陀告诉阿难,在露地上速击犍椎,召集大众。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便以中国固有的钟、鼓等代替了犍椎。
<atitle>佛教唱赞时法器打法<imgsrc/>
一、钟。钟,是寺院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在印度,召集大众时,常常打击木制的犍椎。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记载,在七月十五曰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曰子,称为受岁曰,佛陀告诉阿难,在露地上速击犍椎,召集大众。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便以中国固有的钟、鼓等代替了犍椎。
<atitle>佛教早晚课法器怎样敲?<imgsrc/>
佛教寺庙早晚课时,排班两边对面站立。转身向上,一声引罄;问询,一声引罄;完毕,转身对面站立。然后,一声引罄,一声铃子(或木鱼、或鼓);再一声引罄,一声铃子(或木鱼、或鼓);再一声引罄,一声铃子(或木鱼、或鼓);转身向上。
<atitle>佛教最简单的给法器开光的方法<imgsrc/>
简单的办法,祈祷你的本尊(你信心最强的佛菩萨),念诵本尊圣号,发愿祈求他法力加持你的法器,本尊瑜伽(念诵本尊圣号或心咒,手结相应手印或但合掌,心观想本尊生起简单的说就是出现,然后放光现瑞,光照耀法器,同时法器也发出相应的光与本尊融合,但是心里要知道如幻如化非为真实,这段要根据本尊仪轨修持)。念诵念珠加持咒3遍或7遍,给法器吹口气。做你相应的课诵,如念诵经文等等。回向发愿,顶礼本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