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itle><imgsrc/>
我们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自己的问题;而自己的问题中,最重大的就是命运的问题。对于命运的看法,因人而有种种的差异。有的人生活遭受到折磨辛劳,便怨恨命苦;有的人对于自己的遭遇,只知认命,认为人生的一切福祸穷通,都是由命运安排;有的人对于生活的贫苦困顿,能安贫守节;有的人对于自己的际遇,抱持乐天知命的态度,因此能不忧不惧。其实不论命运乖舛,或风云际会、不可一世,都不一定要听天由命,应该培养洗心革面的器识,创造自己的人生。谈到佛教对命运的看法,下面分成四点来说明:(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一般说阿弥陀佛手持金台或莲花,甚至说阿弥陀佛本来就是个圆满相,手里虽没有拿什么东西,其实是拿了虚空,虚空、法界都在他的手中。(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第八阿赖耶识,又叫做藏识。阿赖耶识如同一座仓库,不管好坏、善恶的种子,第八识一律将它含藏起来,将来发起现行,就是受苦、受乐。所以,世间一切幸与不幸,都是我们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心,举心动念之间所造作的善恶业所决定的,也就是善恶业果,自作自受。(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在家学佛的人,吃饭前,可以称念〈供养咒〉,这是一种方式。还有一种,称念「愿修一切善,愿断一切恶,愿度一切众生」。也有的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或者称念国际佛光会每一次集会都会念的〈回向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淨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也很有意义。(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念佛是最容易的修行方法,有人念本师释迦牟尼佛,念消灾延寿药师佛,也有人念观世音菩萨或地藏菩萨,但最多的还是念阿弥陀佛。我们看到不管老年人、年轻人、小孩子,周六都会到寺庙共修念佛,甚至还要参加「打佛七」法会。当他眼睛闭起来念「阿弥陀佛……」,有什么意思吗?主要我们容易胡思乱想,藉由念佛,可以让我们集中意志、统一精神,用正念对治妄念,把妄心息下来。念佛也等于念自己的心,你不断念,念到最后,会把心念得明白起来,念得清淨起来,会明白自心是佛,即佛即心。念佛的好处说不尽,以下四点说明:(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阿赖耶识的意思:「阿赖耶识」是印度的语言,中文的意义就是「我」的意思。人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七识都有死亡、毁坏的时候,只有第八阿赖耶识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随着我们流转五趣六道、轮回天上人间(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菩萨戒是大乘菩萨所受持的戒律,又称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是属于七众戒以外的别解脱戒。其特色涵盖了七众戒,而又超胜一切戒。因此,凡是发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菩萨戒的内容为三聚淨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也就是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的一切佛法,属于菩萨重要的禁戒,应该谨慎持守。(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八道是指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以「正见」为首,许多佛教徒,不容易建立正见,常常在利益当前,便失去正确的见解,对因果、业报发生怀疑。譬如:某人骑车超速出车祸,怨怪佛祖不保佑;或有人学佛生病,感叹拜佛没有用,买股票遇到跌停板,呼天抢地恨菩萨不加持。快有快的因果,经济有经济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种什么因就有什么果,不能错乱因果。(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居家若有佛堂,诵经做功课最好到佛堂;若无佛堂,或环境不许可,亦可在房间内课诵,只要把房间整理乾净即可。不课诵时,佛像与经书应用布或经盖盖好,课诵时,再取下即可。(星云大师<atitle><imgsrc/>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善良;(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那一刹那究竟是什麽情况。根据经典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他死亡的声音、亲人们悲伤的哭泣声,也可以看到一群人手忙脚乱的翻动他的躯体。他心中焦急,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办完,来回穿梭于围绕在他身边的亲戚朋友之间,想交代他们事情,但是大家只顾悲伤哭泣,没有一个人理会他。(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问:过去一些印度学人请问佛陀一些哲学问题,诸如宇宙有界限吗?佛陀涅槃后去了哪里?佛陀大多是一言不发,请问大师这是为什么?答:你这个问题连佛陀都不回答,却叫我来代他回答,这是给我为难嘛!(笑(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闭关是佛教修行法门之一,主要目的是要修行人,将妄动散乱的身心关闭凝注起来,断除纷扰俗念,养深积厚,将来能够利益群生。但是有些人才初学道,就马上要到深山闭关,逃避人间责任,成为懒惰的藉口。或者,也的确有人闭关悟道,可是他却不管世事,不发心弘法,不愿广度众生,维摩诘居士批评这类的行者叫「焦芽败种」,佛陀喝斥他们是「自了汉」。(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不净观」是佛教的一种修持观想行法。众生因为贪爱,于我、我所有上面,产生执著爱染,而生起种种痛苦,佛陀于是教导众生观想自他肉体充满屎、尿、涕、唾等肮髒之物,以减少对他身及自身的淫欲贪爱。如果能以不净观善摄其心,就能去除贪爱染著。这裡有六种不净观,提供大家参考:(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打坐经验久了的人,不管林下水边、岩洞塚间,都能够安然入定;但是初学的人,最好选择在室内,远离吵杂的地方,比较能够收到效果。室内的灯光不可太亮,以免刺眼;也不可太暗,以防昏睡。最好能摆设佛像,燃香供佛,以摄心提念。坐禅的位置,避免直接通风,以免引起伤风的毛病。(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念佛是最容易的修行方法,有人念本师释迦牟尼佛,念消灾延寿药师佛,也有人念观世音菩萨或地藏菩萨,但最多的还是念阿弥陀佛。我们看到不管老年人、年轻人、小孩子,周六都会到寺庙共修念佛,甚至还要参加「打佛七」法会。当他眼睛闭起来念「阿弥陀佛……」,有什么意思吗?主要我们容易胡思乱想,藉由念佛,可以让我们集中意志、统一精神,用正念对治妄念,把妄心息下来。念佛也等于念自己的心,你不断念,念到最后,会把心念得明白起来,念得清淨起来,会明白自心是佛,即佛即心。念佛的好处说不尽,以下四点说明:(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阿赖耶识的意思:「阿赖耶识」是印度的语言,中文的意义就是「我」的意思。人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七识都有死亡、毁坏的时候,只有第八阿赖耶识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随着我们流转五趣六道、轮回天上人间(星云大师<atitle><imgsrc/>
问: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答:当然可以!称念「阿弥陀佛」,西方三圣的阿弥陀佛手执金台前来接引,阿弥陀佛没来,就由胁侍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来接引。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这就是谈到的,有杀生的行为,但没有杀生的心念。一般说,医生利用小动物做实验时,心里所想的只是如何突破医学,以期救护更多的人,虽然行为上或许有争议,但用心是可以谅解的。记得前年(二○○一)我应邀到新加坡,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毕业执牌医生及在学的准医生举行座谈时,他们也很关心这个问题。当时我告诉他们,医学上以动物做实验,目的是为了救天下的苍生,所谓「死有重于泰山,有轻如鸿毛」,死的价值不一样。医生从事医学研究,目标远大,因此实在可以不必拘泥于小节。(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舍利子」是定慧的结晶,依照佛法修习戒、定、慧的人,必能获得。然而有舍利子固然是有修行的人,但是一个洒脱、自在无碍的修行者,却也有可能不留下任何形迹。因为四大皆空,一切皆已放下,又何必一定要留下修行的见证呢?(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我们累积的功德可以助我们避免灾难。认错谦虚也可以抵销灾难。家裡有孩子家裡犯错了,孩子打他时,就喊爸爸妈妈我知道错了,父母就打不下去了。人生要学习的很多,学习认错,低头,谦虚,才会有进步。忏悔的法水,可以洗涤罪过,也可以消灾免难。好比一碗水如果抓一把(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佛教徒都知道,出家人在早、中饭前都要唱念“二时临斋仪”(即供养偈和供养咒),然后才可用斋。但我们很多人都只知道这一基本仪式,却对念诵供养偈和供养咒的含义并不明了,《供养咒》有什么意义?(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金刚经》经文开头:「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所叙述的著衣、持钵、吃饭等等生活琐事,其实就是一段般若风光。著衣,是身上放光;持钵,是手上放光;入舍卫大城乞食,是脚下放光;于其城中,次第乞已,则表示有次序的放光;饭食讫,收衣钵,周边收拾整齐(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问:在佛门里,吃饭前要唱〈供养咒〉,是否有什么意义?星云大师答:在寺院过堂,早斋及午斋要唱诵〈供养咒〉,用完餐以后诵〈结斋偈〉,这是为了帮助大众提起正念,正意受食。其中有一段:「若饭食时,当愿(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在《金刚经》里,好几段经文都是倡导布施,有「无相布施」,即布施的当下不为名位、不求利益、不望回报;「无我度生」,救度众生时,不存有度众的心念。经文也提到,如果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甚至奉献生命,所谓「杀身成仁、捨生取义」,都不及受持四句偈的功德来得大。(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你看现在目前一些人吃荤吃肉,吃出很多的花样来,甚么活鱼三十吃、海鲜十吃等等变态的吃法,就会让人养成变态的心。有时父母带小孩子出去玩的时候,都会弄些小螃蟹小鱼给孩子玩,有的会把鱼倒掉起来,有的将螃蟹壳剥开,一直虐待到死。这会让孩子从小就不尊重生命(星云大师<atitle><imgsrc/>
佛陀庄严的色身中,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的特徵,称为「相」,约略可分为三十二种,叫作「三十二相」。1足下平满相: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著地面,这是佛陀于因位行菩萨道时,修六波罗蜜所感得的相,表示引导利益之德。2足下轮形相:足心现一千辐轮宝的肉纹相。此相能摧伏怨敌、恶魔,表示照破愚痴与无明之德。(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自古以来,寺院每于晨昏都会敲钟击鼓,由于早晨先敲钟后击鼓,夜晚先击鼓后叩钟,所以有「晨钟暮鼓」之说。钟响,代表醒来了、觉悟了;暮鼓咚咚,表示偃旗息鼓,大家应该要休息。钟鼓,也就代表早晚作息的意思。现今的寺院,在大殿前的左右两侧多建有钟楼、鼓楼,分别安置钟和鼓,称为「左钟右鼓」。(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一、佛陀会生气吗?人常常会生气,佛陀是不是也会生气呢?当然了!佛陀当然会生气,只是佛陀的生气,跟一般人的生气不一样。我们生气,是因为别人欺负我,障碍我,为了要保卫自己,所以才会生气;佛陀不是这样子的。你对佛陀不好,佛陀不会计较;但是你待别人不好,佛陀会生气。我举经典的事例跟大家说明:(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我们看到别人做好事,要给他讚美;知道某人是善心人士,要给他讚扬,这就是佛教所谓的「随喜功德」。做人要有随喜、随缘的性格,也就是说,当你看到有人说好话,你要讚歎他说得好;看到别人做好事,你要赞叹他做得好。凡是他人所言、所行,每有可取之处,你都能给予讚歎,所谓「口中无瞋出妙香」,口裡经常讚歎别人,就会散放慈悲智慧之光,甚至常常用好言好语对待别人,那就是自己获得人缘之道,未来的路会愈走愈宽,会到处受人欢迎,这就是自己的方便,就是自己用不尽的宝藏。(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在佛教里,有一句话说「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这句话叫人很难了解,菩提是清净的正觉,为甚么清净的正觉又说是染污的烦恼?烦恼是妄想、无明,为甚么又说妄想、无明的烦恼就是正觉的菩提?怎么好的说是坏的,坏的说是好的?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把是说成非,把非说成是,这简直是非、好坏不分了嘛!(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在佛教里,精进又称「正勤」,是正的、善的,才能叫做勤劳,才是「正精进」,也即是正勤。「勤有功,戏无益」,这虽然是青年学子从小就耳熟能详的道理,但是关于精进,在佛教的修行人来说,即使证到菩萨的阶位,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时精进就被视为是一份十分重要的力量了。(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如何才能不见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呢?最要紧的,是要净化自己的心,净化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要有如下八种心。1,平等心:就是无分别心,例如佛陀视每一个众生都如佛子罗睺罗;如果我们能把天下的人都看成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这就是平等无差别的心,(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合掌,又作合十,意指合十法界于一心。即合并两掌,集中心思而表达恭敬的意合掌思。本为印度自古所行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印度人认为右手为神圣之手,左手为不净之手,故有分别使用两手之习惯;然若两手合而为一,则为人类神圣面与不净面之合一,故藉合掌来表现人类最真实之面目。(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经典,是入道的要门,不论受持一偈或书写一言,都有无量功德。抄经的作用,如同念书、练字,每念诵一次、抄写一次,就会多一次的记忆。寺院每天诵念《阿弥陀经》,便是藉由一次一次的诵读,把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慢慢烙印在八识田,极乐世界就在心中。抄经也是一样,一字一字把经文写下来,就像照相,照了一张一张的相片,会不断地在心里烙印,烙印得多了,即心即佛,经文里的道理,都会在我的心里。(星云大师<atitle><imgsrc/>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善良;(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那一刹那究竟是什麽情况。根据经典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他死亡的声音、亲人们悲伤的哭泣声,也可以看到一群人手忙脚乱的翻动他的躯体。他心中焦急,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办完,来回穿梭于围绕在他身边的亲戚朋友之间,想交代他们事情,但是大家只顾悲伤哭泣,没有一个人理会他。(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问:过去一些印度学人请问佛陀一些哲学问题,诸如宇宙有界限吗?佛陀涅槃后去了哪里?佛陀大多是一言不发,请问大师这是为什么?答:你这个问题连佛陀都不回答,却叫我来代他回答,这是给我为难嘛!(笑(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闭关是佛教修行法门之一,主要目的是要修行人,将妄动散乱的身心关闭凝注起来,断除纷扰俗念,养深积厚,将来能够利益群生。但是有些人才初学道,就马上要到深山闭关,逃避人间责任,成为懒惰的藉口。或者,也的确有人闭关悟道,可是他却不管世事,不发心弘法,不愿广度众生,维摩诘居士批评这类的行者叫「焦芽败种」,佛陀喝斥他们是「自了汉」。(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不净观」是佛教的一种修持观想行法。众生因为贪爱,于我、我所有上面,产生执著爱染,而生起种种痛苦,佛陀于是教导众生观想自他肉体充满屎、尿、涕、唾等肮髒之物,以减少对他身及自身的淫欲贪爱。如果能以不净观善摄其心,就能去除贪爱染著。这裡有六种不净观,提供大家参考:(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打坐经验久了的人,不管林下水边、岩洞塚间,都能够安然入定;但是初学的人,最好选择在室内,远离吵杂的地方,比较能够收到效果。室内的灯光不可太亮,以免刺眼;也不可太暗,以防昏睡。最好能摆设佛像,燃香供佛,以摄心提念。坐禅的位置,避免直接通风,以免引起伤风的毛病。(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我们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自己的问题;而自己的问题中,最重大的就是命运的问题。对于命运的看法,因人而有种种的差异。有的人生活遭受到折磨辛劳,便怨恨命苦;有的人对于自己的遭遇,只知认命,认为人生的一切福祸穷通,都是由命运安排;有的人对于生活的贫苦困顿,能安贫守节;有的人对于自己的际遇,抱持乐天知命的态度,因此能不忧不惧。其实不论命运乖舛,或风云际会、不可一世,都不一定要听天由命,应该培养洗心革面的器识,创造自己的人生。谈到佛教对命运的看法,下面分成四点来说明:(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一般说阿弥陀佛手持金台或莲花,甚至说阿弥陀佛本来就是个圆满相,手里虽没有拿什么东西,其实是拿了虚空,虚空、法界都在他的手中。(星云大师<atitle><imgsrc/>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善良;(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那一刹那究竟是什麽情况。根据经典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他死亡的声音、亲人们悲伤的哭泣声,也可以看到一群人手忙脚乱的翻动他的躯体。他心中焦急,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办完,来回穿梭于围绕在他身边的亲戚朋友之间,想交代他们事情,但是大家只顾悲伤哭泣,没有一个人理会他。(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问:过去一些印度学人请问佛陀一些哲学问题,诸如宇宙有界限吗?佛陀涅槃后去了哪里?佛陀大多是一言不发,请问大师这是为什么?答:你这个问题连佛陀都不回答,却叫我来代他回答,这是给我为难嘛!(笑(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闭关是佛教修行法门之一,主要目的是要修行人,将妄动散乱的身心关闭凝注起来,断除纷扰俗念,养深积厚,将来能够利益群生。但是有些人才初学道,就马上要到深山闭关,逃避人间责任,成为懒惰的藉口。或者,也的确有人闭关悟道,可是他却不管世事,不发心弘法,不愿广度众生,维摩诘居士批评这类的行者叫「焦芽败种」,佛陀喝斥他们是「自了汉」。(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