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上,刺杀现场连一具龙军的尸体都没有找到,这就更是无法让人信服。
尤其是赵祯那边刚死,这边赵曙就登上了皇位,衔接的如此之好,便是让人不去多想都不可能。
这样的人,其中有一部分都是实干者,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朝堂才得以正常的维持下去。
对这样的人,赵允让虽然恨,却也不能都杀了,不然整个朝堂之上只剩下一些个拍马之人,国家迟早要会乱套。
第三种就是中立派了。
这也是三大势力中人数最多的一伙。
他们对于赵祯的死,带着怀疑。对于赵曙的上位,持观望的态度。
或许他们在等着赵允让给他们好处,又或许在看赵曙是不是能座稳现在的位置,总之他们都属于那种拿着筹码并不急于下注的人。
这些人以朝堂上的老狐狸为主,他们一向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其中也不乏一些个热血之人,他们心中是很怀疑的,甚至也想站出来为死去的仁宗说些什么,只是他们实力有限,地位也不是很高,贸然地站出来,不过就是自寻死路罢了。
有了这三派人的出现,赵宋朝堂之上的运转变得吃力起来,很多工作都是人浮于事,命令下达了,但真正执行者却是找不到人,以至于赵曙登基有些日子了,政务这一块还是混乱不堪。
“大将军,您说是苏石所为,您信吗?”
外在威胁没有之下,赵允让父子就得以抽出手来解决内部问题。这段时间,赵允让都在忙着与朝臣们谈话,对于中立派是极尽拉拢,对于反对派,采取即拉又打的方式。
“真相,什么真相?朝廷不是说了,先皇和荆王遇刺,都是苏石那个反贼所为吗?你们还想要怎么样?”折继闵看着眼前这位自己一手提拔起的将领,带着一点怒气的问着。
即是赵宋已经有了新皇,在纠结于是谁杀了赵祯还有什么意义?
这样做,只会让赵宋变得更加混乱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看着眼前正值壮年的狄青,又看了看他身后所站的贺坤和吕子飞等年轻将领,折继闵眼中带着不满之意道:“汉臣(狄青字),你又来做什么?不是告诉你们了吗?即是将士,便要服从军令,可是你三番五次来找本将军,你还记得你现在的职位吗?”
这一次,赵允让委以其重任,就是在给贾昌朝一个表现的机会而已。
事情做好了,以后此人就算是他们自己人。
在赵允让的准备之下,和谈以参知政事文彦博为首,右卫大将军赵从古为副。
兄传弟之事开国便有,更不要说赵祯已经没有了皇子,那传位给侄子赵宗实就变得十分正当了。
至于说副使赵从古,那可是苏石的亲舅舅,虽然说之前甥舅有些嫌隙,尤其是出了苏石反出赵宋之事后,仁宗更是一气之下夺了对方的官身,将其软禁在家。
枢密副使韩琦为南地特使,负责的是与李唐进行谈判的事宜,同时还兼着调回包拯的重任。
将军折继闵,此时正座于大帐之中,看向着前来向自己请命的狄青等人。
军队开始变得躁动,为了给将士们一个说法,狄青便成为其代表,而这一次他已经不是第一次来见折继闵将军。
他甚至认为,这是老天在照顾他们父子,知道他们需要时间来整理大宋,所以苏石出现,灭掉了最有可能会威胁到赵宋安全的辽国。
一切还是等到赵曙成为了英宗之后,赵允让才给其官复原职的。这也是他想要用利此人,在他看来,亲人就是亲人,就算是关系不好,也远比旁人来得更近一些。
军人职责就是守卫国家的主权完整和保护国家的安全。可是现在,连皇帝都被杀了,这对于当时的军人而言岂不是一种讽刺。
什么苏石派人刺杀先皇,那不过就是骗三岁小孩子的说词而已,本着谁得利,谁就可能是始作恿者的想法来看,赵允让动手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赵允让在韩琦离开时承诺,只要他做好了这件事情,回来就会直升参知政事,成为当朝宰相之一。
这样的人,安排他去作为和谈正使当然是最为恰当不过。
在赵允让,或是说多数的赵宋臣子眼中,龙帝国是很强大,不然也无法灭掉辽国。但若说因此就可以灭掉他们赵宋了,那就是有些夸大其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