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移动兵汉阳
蔺养成筑营第七天,汉阳府城。
一切准备转移的准备工作已经尽数落实,贺锦手下万余人的战力,正在逐批逐批乘船渡江而西,财货也运过去了不少。
杨开此前在贺锦的面前提起的,熊文灿部可能会使用疑兵之计的事情,并没有一石激起千层浪。
贺锦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带着武昌府这大批的财货进驻湖中地区,布满光明的康庄大道就在眼前,没有不拼一把的理由。
可就在他以为一切都要如愿以偿的时候。
一艘三桅船仓急地靠岸近前,摆渡的军卒迎出来,问道:“有什么事情?”
那船上的人一副传讯兵打扮,没有回答,只一个劲儿地催促:“快,快,快。”
军卒不敢多问,稍顷过河,不等船只停靠稳当,船上那汉子抢步上岸,抢了一马,一路飞奔,将到汉阳城门,展开手中的小旗贺书信,高高招展,叫道:
“十万火急!重大军情。门内兄弟,速速开门。”
贺锦才转移到汉阳第一天,但凡有重要军情,传讯者允许直接报到他的面前。
那汉子奔入城门,顾不上脸上冻得阵青阵紫,嘴唇也因为说话张口动作太大而涨裂流血,再次跃上马匹,马蹄的的,瞬时间热络了汉阳府安静的街道。
无数的士卒探头相望,大小的军官一起注目这批快马,最终去往新来的,看似派头很大的掌盘子停驻的知府官衙。
那探马入了官衙不久,很快,帐前战鼓敲响,鼓声沉闷、短促,便如一阵惊雷,在大营的上空滚滚而过。
士卒们交头接耳:“这是在集兵还是在聚将?”
“应是集中将领。”有人道:“看来有仗要打了。”
有经验的军官都知道,往往聚将之后,必是点兵,不够资格前去官衙的,纷纷约束部下,禁止其喧哗、乱动,低声的喝斥声此起彼伏。
聚将鼓响,三鼓响毕还有不到者,杖一百。
这是汉阳府的规矩,也是杨开改制以后的军中军中规矩。
贺锦毕竟刚来,没有不遵从的道理。
他升堂在主座落位,杨开坐在副座上,暂任的贺锦部军师的周文综旁立主侧。
亲兵侍卫执起枪戈,对面排开,一个个面目严肃,挺胸直立。
肃杀之气,充盈官衙之内。
一鼓歇,近处的军官,小管队、百户以上者尽数到;二鼓歇,远处的军官尽数到;三鼓歇,营外、河边驻防的军官也到。
官衙甚大,容纳数十人没一点问题,诸军官按着所属千户的次序,排好队伍,站定。
贺锦扫了眼,道:“点将。”
周文综代为传话,叫喝道:“点将——”
专有点将官,掌职军官花名册的,翻开来,依照顺序,一一点名,被点到的军官出列应诺。
几十个人名,点的很快,那点将官回奏:“百户以上军官共计六十四人,俱到。”
卢千牛传话:“回禀贺大人,我军小管队以上军官和杨将军手下百户以上军官皆已到场。”
贺锦点了点头,面沉如水、不怒自威,他轻轻说道:“清场。”
堂下商议军机,帐外百步之内,不得有人站立。虽然来到了汉阳,但他在楚王府中搬用的那一套,一成不变的带了过来。
周文综转身,高声传达:“清场。”
堂下外的亲兵、侍卫尽数退下,在规定的距离外,绕着官衙组成个圆形,牢牢护卫。
“带传讯兵。”
周文综亲自引出哨探,跪伏地上,先朝贺锦叩头,继而面向诸军官站起。
贺锦则是言简意赅,直接点出主题,道:
“今遭集中诸位至此,乃因为九江敌情有变,具体情况,请杨将军手下这位兄弟给大家讲讲。”
杨开手下队伍军队,自年后最后一次整军以来,一直坚持严格的军纪,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