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只欠东风
建安二十三年,四月初
曹操领兵五万出雒阳,同一时间,从成都而来的伊籍,押送着天量物资抵达前线,并第一时间找到魏延。
“文长,文长~!”
人未至声先到,在中军帐的魏延老早就听到伊籍的呼唤声,随即放下手中事物,一脸好奇的走了出去,伊籍平时挺稳重的一个人,今天怎么变成这样了。
“机伯,你这是……”
“文长好消息啊,你家夫人生了,是个男孩!”
伊籍迫不及待的说道。
“我家夫人如何。”
“母子平安!”
“哈哈哈,好!”
听到母子平安后,魏延脸上全是笑容,虽然早在几个月前就知道张琪瑛该生产了,只不过消息一直没传来让他心生忧虑,如今伊籍带来此消息,终于让他心中的石头放下。
“文长,在我临走前,张夫人曾再三嘱托在下,提醒你尽快给孩子起名。”
伊籍笑着说道,不止是张琪瑛担心魏延忘了此事,就连他和刘备都不例外,整个季汉谁不知道,魏延是出了名的工作狂,又恰逢陇西会战,还真有可能将此事忘了。
“魏兴,兴盛的兴。”
这事魏延怎么可能忘,早在两个月前他就想好名字了,是男孩叫魏兴,是女孩叫魏安。
“哦,何意?”
“兴儿出生之日,正值我军发起陇西会战,陇西会战的胜负关乎我大汉之兴衰,所以我希望兴儿的出生,能是我大汉兴旺之始。”
魏延不假思索的说道,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亲眼看着他爹一步一步复兴大汉,以自己为荣。
“应当如此!”
伊籍眼神坚定的说道,复兴汉室对现在的他来说不单单是一句口号了,而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毕竟人是会变的,特别是和一群理想主义者待久了,自己也变成他们的模样。
言归正传
“机伯,东西带来了么,”
将魏兴的事先放一边,与其干想着徒增烦恼,不如想办法尽快结束陇西会战,早点回家来的实在。
“都带来了。”
伊籍点点头,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布包,然后倾倒出一团黑色粉末,如果有穿越者在此,一定会认识这玩意儿——黑火药。
没错,这就是黑火药,作为现代人,自魏延穿越到大汉起就一直在琢磨,如何才能把这玩意儿给弄出来,毕竟用途太广泛了。
当然了,魏延也清楚凭借一硝二磺三木炭,加点白糖大伊万的口号,制造出来的火药质量堪忧,短时间内很难应用在军事领域上,但在民用领域上,开矿、开路、挖掘河渠等,它的作用都不可忽视。
因此在很久以前,魏延就在思考该如何生产制造时,很快就被原材料问题给难住了。
先说木炭,这玩意儿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只要将其研磨成粉即可。
再说硝,硝是黑火药中主要的成份,也是必不可少的成份,就拿一来说,这里的一硝可是指一斤硝,而不像后两者是二两、三两罢了。
至于硝的获取方式也不难,不要忘了魏延一直在推广砖石结构的厕所,那一座一座砖石结构的公共厕所,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厕所背阳面的砖墙上,就会凝结上一层薄薄的白霜,而这正是硝土。
取得富含杂质的硝土后,将之溶解到水中过滤,然后经过蒸馏获得纯度更高的硝土,如此,黑火药最重要的原料就制取成功。
在成功制取硝后,魏延只需要找到硫磺,就能让黑火药提前几百年出现为复兴汉室添砖加瓦,但就是这小小的硫磺,让黑火药的生产一直被搁置,直到前段时间才开始大规模生产。
硫磺,是前秦方士炼丹偶然所得,从丹砂煅烧而来,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再加上北方世家五石散盛行,导致硫磺极其稀缺,是有价无市的存在。
硫这玩意儿,在自然界中分布非常广,一般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存在,前者主要存在于火山周围的地域中,后者多为矿物的伴生资源。
前者不用多说,他知道其他人自然也知道,所以火山周围的硫磺单质早就被北方世家洗劫一空,剩下的那点很难量产黑火药。
至于后者,在化工基础基本为零的大汉,很难从煤炭、铁矿等矿物中提取硫磺,因此,魏延制造火药的大计被小小的硫磺所耽搁。
之后因战事繁忙,黑火药一事被魏延束之高阁,直到刘备称王诸葛亮入成都后,他在整理书房时才想起来此事,随后在同诸葛亮改良齿轮时偶尔提起过此事。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在诸葛亮多次追问下,魏延向诸葛亮解释了爆炸的原理,并向他展示了一份样品,绚丽的烟火让诸葛亮兴趣大增,并将黑火药制作难题——硫磺,暗自记在心中。
不久之后,诸葛亮翻阅诸多典籍,最终在本朝编撰的医书《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中找到了替代品——雄黄。
雄黄在诸多特性上都同硫磺有相似之处,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医书中明确记录了,在武都山谷、敦煌山之阳有可供开采的矿藏,仅这一点就奠定了雄黄是硫磺的最佳替代品。
更巧的是,武都郡在汉中之战被季汉拿下,于是魏延让赵云寻找医者、药农,让他们去寻找雄黄矿藏,再组织人手提炼雄黄以供生产黑火药之需。
就这样,被魏延惦记多年的黑火药,去年在军械所开始被大量生产,毕竟这些年积攒的硝还是比较多的。
最后,工匠们听取了魏延的建议,通过将蔗糖溶于水,然后过滤蒸馏得到的白糖加入其中,让黑火药的威力更是强了三分。
“文长,火药的威力是大,但爆破需要的准备时间太长了,除了用来开山裂石外,在战场上敌人不会给我们时间和空间,实战意义并不大啊。”
提起火药,伊籍脸上全是感慨之色,上次在成都实验时,仅几十斤的火药就能将一块万斤巨石炸的粉身碎骨,威力恐怖至此,平生未见。
军械所在成都的实验,他就在现场观摩,前后的步骤他记得十分清楚,打孔、添药、安装导火索,压实、点火爆破等步骤,前后共耗费了三天才完成,单单打孔一项就浪费了两天。
如此繁多的步骤,城内曹军又不傻,怎么可能任汉军施为,所以用炸药炸塌城墙的想法,根本难以实现。
因此,伊籍认为与其将炸药白白浪费在战场上,不如用这些炸药来拓宽通往南中的道路,加强成都对南中控制,同时也为开发南中提供先决条件,毕竟要想富先修路是永远不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