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继续说道:祝融发明的“击石取火”,使人不再为保存火种发愁,这就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因火又是红色的,所以后世人都把祝融称为“赤帝”。
祝融因为教会人类使用火,人们对祝融都非常之崇拜,但水神共工看不过眼,心想世界万物离不开水,为什么人类只崇拜祝融,而不崇拜自己,越想越气愤。于是集四湖五海之水冲向昆仑山,把昆仑山上的圣火浇灭,顿时全世界漆黑一片。祝融得知非常愤怒,骑上火龙,与共工大战起来,水始终是往低处流,洪水从昆仑山下落下来,祝融乘机发起进攻,把共工烧得焦头烂额。共工输得不顺气,一气之下撞向不周山,谁知不周山是天柱,天柱给撞断了,天也塌下来,给世界万物带来灾难,于是就引来女娲补天的故事。按今天的话来说这可以说是女娲补天的前传。
另一说法,伏羲死后共工作乱,黄帝派祝融平叛,虽然打败了共工,但没有杀死所有共工氏成员,黄帝杀了祝融。后由他的弟弟吴回担任火正官,依旧称祝融氏。
出处考证
大致说来,祝融氏是神农氏时代,或者早在伏羲氏时代出现的一个以善于取火管火用火而闻名的部落,并逐渐迁移到南方生活,对中华先民用火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到五帝时代,“祝融”又因此被用作官职名称,其实更准确地讲应该是一个行业名称。
国语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这是古人对“祝融”一词的解释。“祝”字在甲骨文的字形,像一个人跪在神前拜神、开口祈祷,其本义指男巫,是祭祀时主持祝告的人,引申用来表示对人对事的美好愿望。“融”字是个形声字,从鬲,虫省声。鬲是古代一种烹饪器。“融”字的本义是炊气上升,引申为长久、明亮、通达、流通、显明、昌盛、和乐、恬适、和煦、暖和等义。所以,“祝融”一词表示在炊器旁用火,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人,是掌管用火的人。
在现代人自来,用火是一项很简单的技术,但在远古时期,用火并不简单。秦安大地湾遗址考古发现,在一期文化距今约8000年的4座房址内出土有红烧土块、陶器及最早的彩陶制品,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取火用火。在二期文化仰韶早期,距今6000年的156座房址中,均出现了圆形和瓢形灶炕,并有保存火种的火种罐。这说明,中华先民很早就掌握了人工取火、保管火种和用火技术,但由于早期的房屋离不开草木建筑材料,一旦失火,危害极其严重。所以早期的中华先民还没有在房内用火的习惯,只有进一步了解火的性质,掌握了更加全面的用火技术以后,才敢于在房内用火。发展提高用火技术正是祝融氏部落的传统。
大地湾f301为一座近似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遗存,属于仰韶早期半坡类型,集中展示了先民取火、用火、保存火的方法。该房址出土石斧、石刀、骨锥、陶纺纶、夹砂粗红陶罐、细泥红陶罐、瓶、碗、杯等以及彩陶罐、骨匕、骨针、骨锉、蚌壳、兽骨等50多件器物,说明人们日常生活全部在室内进行。经碳14测定,距今6000多年。石刀、骨针、蚌壳均穿孔,说明已熟炼掌握了钻孔技术。石斧、骨锥、骨匕、陶锉、骨针之类,可见有这些工具钻木取火是毫无问题的。该房址门向西北,门道开在西壁中间。室内靠近门道处,有一口径为112米的圆形灶坑,接近门道处有一地穴开一直径03米的通风洞直通入灶坑内,并在对准通风洞的另一壁开一直径为025米、深031米的洞置一夹砂粗红陶罐,作为存火种之用。门道由3级台阶组成,绕灶坑两侧可直通入室内。如此设置灶坑作用有三:一是利于防止野兽侵袭。当时周围是原始大森林,野兽出没,对人威胁很大。晚上人们休息入睡后,野兽出没。当它来到房屋门口,见到一大堆火就会被吓跑了。二是门口通风,并且灶坑置有通风洞,火不仅容易燃烧,而且火势旺。三是门口有火,能够防止冬天冷空气入内,不但房内温度高,而且暖和。由此可见,灶坑相当复杂,在当时是房屋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了它,房屋才成为人们温暖的家。发展如此复杂的灶坑设施并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完成的,这应该就是祝融氏事迹广为流传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说,祝融氏的贡献在于,最终把火引入了人们的住房内,使住房变成了温暖的家。
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屈原的天问中就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的句子。这则故事可能反映的正是祝融氏开创人类在房内用火的事实。“烛”字与“祝”同音,“龙”字读音则与“融”相近,“烛龙”可以视为“祝融”的谐音词,或同名异写之词。在抹布看来,烛龙的形象就是黑夜里亮着火光的房子。远古时期,人口稀少,人们的住房也比较分散,每当黑夜降临,人类的居住区完全隐藏在黑暗之中,只有一个个透着闪闪火光的房门凝视着行人,背后是无边无际的黑夜,如长龙一般。只要把这个形象放大,就变成了“其瞑乃晦,其视乃明”的烛龙了。
就一般说来,神农氏之前,人们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需要随着季节经常迁移而获取食物。只有原始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粮食产量基本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人类才能过上定居生活,住房的重要性才逐渐显现出来,人们才有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的要求。房内无火,算不上真正的住房。祝融氏部落发展用火技术,最终把火成功引入到住房内,为先民创造了温暖的家。祝融氏发展用火技术的漫长历史不该被忘记,这可能是祝融氏被一些传说定为“三皇”之一的原因吧?
楚人之祖
1988年,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的竹简有这样的记载:楚人的祖先是老童、祝融、媸酓。
祝融峰
“南岳四绝”之祝融峰之高。祝融峰挺拔突起,高出芙蓉、紫盖、天柱、祥光、烟霞、轸宿诸峰之上,据新编南岳志载:祝融峰,海拔12898米,位于北纬27度18分6,东经112度41分05,是南岳七十二峰的最高峰和主峰。它是根据火神祝融氏的名字命名的,人类发明钻木取火后却不会保存火种和不会用火,祝融氏由于跟火亲近,成了管火用火的能手。他住在衡山,死后又葬在衡山。为了纪念他对人们的重大贡献,将衡山的最高峰命名祝融峰。在古语中,“祝”是祝祷,“融”是光明,祈祷他永远光明。
祝融峰顶有祝融殿,原名老圣帝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始建为祠。建筑是后来重新修建的,殿后岩石上装有石栏杆,北山风光尽收眼底。
在祝融殿的西边,有望月台,月明之夜,皓月临空,银光四射,景色格外明丽。游人站在台上,欣赏月色,较在平地上别有一番景象。即使月亮西沉,这里也留有它的余辉。正如明代孙应鳌的诗所描绘的:“人间朗魄已落尽,此地清光犹未低。”幽妙的情景,可以想见了。
祝融峰附近寺庙林立,其南面有上封寺,隋代以前叫光天观,是道教活动的地方。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下令改为上封寺。上封寺的正前方是南天门。上封寺后的山上有观日台,现设有气象台。在观日台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观日出处”四个大字,在秋高气爽,特别是雨后初晴的日子里,游人可以看到“一轮红日滚金球”的奇景。
因为牟姓起源于周朝,是火神祝融之后。据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所载,牟故城在今山东莱芜东二十里国为周时子国,相传为祝融之裔,春秋末灭国,其后以国为氏。
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担任。祝融又称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绩,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名为祝融。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承袭此职。以后祝融由官职又演变为部落名称。其后有建立牟国者,为周时子国,牟国于春秋末灭国,亡国之后,子孙以国为氏称牟姓。由于祝融之职由吴回之后相袭,故后世牟姓大多尊祝融陆终为牟姓得姓始祖。
南海神
既然祝融兼了南海之神,当然要选择一个供他管理南海的驻地。这个地点最少要有两个条件,一是靠近南海出海口,附近有港口,方便商船的出入祭祀二是附近有一定的人口,能常有人到庙中顶礼膜拜和供奉管理。位于南海之滨珠江口的扶胥镇今庙头村离广州城约80里,在珠江北岸,面临扶胥江珠江的一段,东连狮子洋,下接虎门,背靠广州,是古代出入广州的海路交通重地,经此放洋出海,可以抵达南海各国。扶胥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被称为“去海不过百步,向来风涛万顷,岸临不测之渊”。这里成为建海神庙十分理想之地,于是,人们就在此建立了南海神庙,使祝融有了居所。但是,祝融身兼火水两职,衡阳南岳祝融峰才是其真正的宫殿,南墙神庙则为其离宫。事实上,南海神庙的建立,是与南北朝以来,广州地区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海上交通贸易频繁有密切关系。当时,中国和西域各国的交往,除了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外,海上交通迅速发展,不少海外商贾、僧人等乘舟从海上来华,中国海舶亦出洋到番国。由于海上风云变幻莫测,祈求海神保护的愿望也与日俱增,隋文帝开皇十四年下诏建南海神庙,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适应了当时民间和官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