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将霍去病、末将邓禹参见大王、韩祖!”当先二人飞身下马、单膝跪在宋帝王与韩昶身前,后者连忙摆手不敢当要扶他们起来。
“有何当不得,他们尊的是大神通、敬的是阎君!”宋帝王坦然受礼后方郑重其事托起二人,这时韩昶才看清了他们的面目,年少者全套汉铠、气宇轩昂、身形矫健,年长者三缕白须、半身甲胄、老持沉重。
霍去病,字幼安,西汉名将、军事奇才,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闪电战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3岁,武帝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为其出殡守灵,并追谥景桓侯。
邓禹,字仲华,东汉初年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年轻时在长安学习,与刘秀交好。更始元年,刘秀巡行河北,邓禹前往追随,提出“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方略,既定河北、复平关中,邓禹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功劳卓著,被刘秀“恃之以为萧何”。刘秀称帝后,封邓禹为大司徒、酂侯,后改封高密侯、进位太傅,永平元年去世,谥号元侯。
接着,两汉兵团的首脑们纷纷为韩昶介绍了属下诸将,萧规曹随的曹参、安刘诛吕的周冢阴山的卫青、高平斩使的寇恂、荒亭进粥的冯异、宫台望战的耿弇、聚米为山的马援、投笔从戎的班超、酹酒还金的张奂、增灶断追的虞诩等等。
看着这一张张陌生却又熟悉的面庞,韩昶感慨万分,面对众人,韩昶深深一躬,倒把少年将军吓了一跳,眼疾手快托起了他。
“今日一躬是为华夏后世千千万万子民免受异族奴役、中兴盛世汉族崛起,两位当受之礼。”
“此先帝信赖、万民福祉、保家卫国乃幼安职责所在!”看来汉武帝对霍去病是真不错,死后数万年依然眷顾旧主。
对于韩昶和霍去病的应答,邓禹却是另一番心情。昔日西汉武帝时期的漠北大战后,匈奴元气大伤,直至亡出中土都没缓过劲来,东汉时期的奴患相比前者只不过小打小闹而已,班超三十六骑便敢在鄯善大开杀戒,所以东汉的祸患始终都不是匈奴,而是自己。
汉光武帝刘秀被后世伟人喻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手下全是百战兵将,完全有能力教训、甚至赶跑匈奴人。但刘秀在马背上得了天下后却毅然拒绝在马背上治理天下,他坚持贯彻“以柔治国”的理念,下令罢省定襄郡,徙其于西河,徙雁门,代、上谷等郡将吏民六万余口全迁入居庸、常山以东,尽量减少边境上的军事摩擦,减少兵役和劳役调度,向匈奴示以忍让、退缩,同时大力解放劳动生产力,以行政手段实施“度田”,鼓励农桑,推行了一系列“与民生息”政策,重生的汉帝国迅速崛起,焕发出勃勃生机,很快迎来了中兴盛世,这也为后来窦宪平定匈奴奠定了基础。
虽然后世光武帝的名声远不及高祖和武帝,但在韩昶看来却更胜前者,能忍住“万世刻石之功”与民生息,刘秀不简单。
“多谢韩祖中肯。”邓禹算是代刘秀答谢韩昶:“陛下在天之灵必然欣慰。”
在众军护卫下,宋帝王携韩昶重归车辇,径直往武库而去。
“咦,为何不见飞将军?”韩昶同宋帝王窃窃私语道。
“这……还是将来让少伯自己说吧。”对这个问题,老余有些尴尬。
“少伯?可是那著诗出塞描写汉军抗击匈奴之壮举的边塞诗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王昌龄?他不是唐朝人吗?”韩昶的意思,唐朝鬼怎么混在你们汉朝鬼中。
“因为仰慕汉代边塞文化,他主动跳槽过来的,现为汉武兵团中行军司马。”魏相解释道。
“这都可以?”韩昶唏嘘感慨间竟将诗直接吟诵出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咳咳!”韩昶吟诗间,周围的骑兵队伍里发出一连串咳嗽声,尤其是霍去病与卫青二人脸色尤其难看。
“先生以为这首诗说的谁?”已由后面赶至队伍头前的王昌龄先向宋帝王与韩昶作揖,然后笑着问道。
“难道不是飞将军李广吗?”韩昶十分诧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