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前线已经传来紧急军报,但是朝堂上的大臣除了恐慌以外,无人能替朱元璋分忧。 朱元璋也不指望他们,而是将目光看向宋隐。 “宋隐,你对这事有什么看法?” 大明朝堂经过几次整改后,现在的朝堂官员在应对战争方面,知识匮乏得可怕。 而李善长又一直沉默,朱元璋知道这老家伙心眼多,也没想要问他。 倒是宋隐! 这小子在福州府,就组织当地驻军出击倭寇,在北平时,也打过蒙元大军,军事运筹能力同样高明。 宋隐翻了个大白眼。 这老家伙,还真是什么事都不放过自己。 不过,朱元璋当着满朝文武询问,宋隐自然不能装傻充愣。 “皇上,不用担心。” 宋隐一开口,瞬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朱元璋更是一脸困惑。 三路大军没有配合,完全就是各顾各的,这也不用担心吗? “宋隐,你这是什么意思?” 朱元璋疑惑地问。 “回皇上,虽然咱们三路大军现在各自为战,但是别忘了蒙元和咱们的差距。” “这么多年蒙元一直未出兵,养精蓄锐,现在确实是兵强马壮。” “但是他们再强大,也无法跟咱大明相比。” “而且,草原再如何辽阔,也无法给蒙元军队提供充足的物资。” “他们这次发兵,肯定是因为这些年来他们在训练中损耗了很多物资,所以急切想要通过战争来掠夺。” “但是这些年来,我大明特别是藩王那边,实力更加不容小觑。” “即便不是主力军,藩王兵力也足够能够应对蒙元的主力大军。” “而且,臣分析,无论是燕王还是宁王那边,蒙元都不会动用主力,顶多就是佯攻。” “他们真正的主力,定然是直奔永昌侯而去。” 宋隐的一番分析,让朝堂上的群臣若有所悟。 朱元璋也回过神来。 就像宋隐分析的那样,蒙元这些年来都在休养生息,大明又何尝不是如此。 但无论发展还是物资的配备上,蒙元如何比得上大明? “这么说来,确实有几分道理。” “既然如此,藩王倒是可以尽快解决掉不是主力的蒙元军队,抽身去支援蓝玉,这仗就能胜券在握。” 朱元璋沉重的情绪瞬间消退,他的话也让满朝文武吃了一颗定心丸。 可宋隐马上摇头:“皇上,臣觉得,燕王和宁王两位殿下,应该不会去援助永昌侯。” “因为此刻正是草原较为空虚的时候,若是他们有野心一点,绝对会借此机会去抢占草原地盘。” “他们未必会听从永昌侯调遣。” “再说了,永昌侯其手下将军,都是打仗强悍的武将,况且军中粮草及军备都非常充足,不用担心供应不上。” 听到宋隐的分析,朱元璋陷入沉思。 他觉得宋隐的话很对,毕竟藩王确实是会将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 毕竟,现在的藩王制度,确立了藩王打下大明之外的疆土,都归藩王所有。 眼下正是大好机会,试想谁会放弃。 至于蓝玉那边,确实不需要太过操心。 放眼现在的整个大明,军事方面较强的武将,还真非蓝玉莫属。 “皇上,咱们静候前线佳音即可。” 宋隐这句总结,满朝文武顿时心情淡定了许多。 原来刚才是虚惊一场。 殊不知,他们的表现,全都被朱标一一记下来。 前线战事的问题告一段落,各部门开始汇报各自工作。 现在大明各州府工程稳健推进,并未受到前方战事的影响。 可以说,现在的大明境内,仍旧是一副国泰民安的景色。 许多大臣看到危机解除,又恢复了往日吊儿郎当的样子。 轮到他们汇报工作时,就只知道拍朱元璋马屁,夸赞朱元璋。 看到这些大臣的嘴脸,宋隐都不忍直视。 这些人没事的时候就知道趋炎附势,一有事情,不是当缩头乌龟,就是比兔子跑得还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淮西武将都比他们好多了。 正当各部门汇报差不多时,工部尚书王雄出列。 “皇上,臣有一事需要向皇上禀报。” 顿时,所有人都向王雄看过去。 毕竟王雄是宋隐的得力大将,他的能力也相当不错。 “何事禀报?” 朱元璋大手一挥,让他继续说。 “皇上,朝廷推出全国大基建后,但是工部统计时发现,还有一些地方没有履行朝廷政策。” “经核查得知,这些地方是因为地形,人口等因素,导致政策无法执行。” 听到王雄抛出的问题,朱元璋仅是挑了挑眉,然后以眼神示意朱标处理。 朱标已经监国,除非是涉及前线战事,朱元璋放心不下,才上朝亲自决断。 对于一般国事,他就不想插手了。 明白朱元璋的意思,朱标点了点头,“王大人,具体是哪些政策未得到执行?” 朱标很好奇,现在已经打通了南北交通,交通极为便利。 还会有什么地方,因为地形因素导致政策执行不了? 王雄进一步解释,“回殿下,虽说现在交通便利,但是大明并非所有的地方都是平坦的地势。” “像贵州,云南等地,多是崇山峻岭。” “住在山里面的人,因为交通不便,所以当地官府跟朝廷联系也是非常困难。” “加上人口稀少,问题更加突出。” 看到这里,朱标大概明白了问题所在。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 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 阅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