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列成数个方队,周生辰接受了敌军的投降,并把他们全部另行编队,由张小恒进行整顿。
吕万山再拜谢周生辰:“不是殿下勇智双全,我等必还要多有死伤!”
周生辰鼓励了他之后,再令道:“你留在这里戍守,迅速清理周边。”
吕万山领令站去一边,张小恒犹豫一下,施礼说道:“殿下带领重兵前来扫荡敌寇,但北岸大营毕竟因此空虚。目下将近开春,河道即将开河上涨,我们是否退回大营?”
对这个很有头脑的将领,周生辰觉得满意。但他所说的话,终究未中自己的心意。
略做沉思,周生辰开口说道:“我们暂且在这里住几天,一是辅助安顿新攻克的三郡,再就是看看寿阳那边的反应。”
寿阳、钟离一带,是把守北陈南大门的要地,也是南萧欲要渡江北上的必经之处。
得到这一带,将会对北陈的山东诸地产生威胁,南萧对此觊觎已久,却因为守御这两处的守将颇为用心,又是兵多将广而不能得到。
这两处的守将也自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就起了首鼠两端、骑墙观望的心态。
他们对北陈朝廷的旨意或者阳奉阴违,或者干脆就是找借口拖延不理。
南萧的萧煦看出端倪,也多次奉送钱帛予以拉拢。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腐化,让他们最终投靠南萧。
周生辰此次前来,想着趁势要解决这个问题,也能使得自己在长江一带的势力得到扩张,日后争霸天下的时候,也就有了重要的一块根据地。
可那两处的守将并没有公开反叛,他因此也不能直接领兵东向。
但这并不意味着,周生辰对此毫无办法。
这三郡的情形稳定之后,他随即命人给寿阳、钟离的守将发去信函,询问自己清剿这三郡的时候,他们为何没有派兵来相助。
信件发去之后,那边的守将立刻因为心虚而感到紧张。
旁边三郡早就自立了名号,不再受北陈朝廷的管控。按说临近的寿阳、钟离等兵将,应该出兵征讨才对。可他们终究采取了观望的态度,想着趁乱捞取自己的利益。
周生辰率领大军南下,这边的兵将又觉得与自己相隔甚远。因此他们虽然有所警惕,终究还是不很在意。
可周生辰令人惊讶地与南萧暂时达成了和平状况,进而骤然间收复了那三郡,使得寿阳、钟离等地的守将心里为之恐慌。
现在小南辰王责备的信函到来,守将们按说应该前来当面解释、请罪才对。但他们如何敢来?
思忖再三,这两地的守将写了恭敬的回信,只说是因为自己兵少,不敢离开守地,请小南辰王不要怪罪。
收到回信,周生辰随即再写去书信,以命令的口吻,请他们到淮阳郡议事。
两地守将得到这个信件,自知已经惹恼了小南辰王。若真的前去,岂不是束手就擒了吗?
干脆,他们就扯起反旗,公然宣布独霸一方,不再接受北陈朝廷的令旨。
逼迫对方直接反叛,周生辰也就有了出兵的理由。一边给朝廷送出公牒,他一边以不能延误军机为由,挥师东向。
漫天盖地的王军,顺着各条驿道滚滚奔向寿阳,这样的消息立刻震动了寿阳、钟离的叛军,以及隔着一道长江的南萧。
寿阳、钟离两地的叛军立刻加强了守卫,再派人渡江南去,请求南萧的支持。
南萧方面得到这个信息,群臣虽然觉得小南辰王出兵神速、获胜顺利,但也都没重视这件事。
毕竟那是北陈内部的事,而南萧一直本着和平处置内外事务的原则,只希望以长江天堑为屏障,能够太平繁荣地过自己的美好日子。
可原本倾心和平的南萧皇帝萧煦,对于这件事却有了不同的态度。
究其原因,他自己认为寿阳、钟离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既然这两地反叛了北陈,那么就相当于南萧再多了一道屏障。而且这道新添加的屏障,更还不用自己消耗兵力。
另外,就是处于江陵前线的二皇子萧文,也终于再次忍耐不住,说是即便不能借此派重兵渡江协助寿阳、钟离,也应该给出一些兵马、粮草,守住这道新屏障。
父子二人的意见,在没有商量的前提下不谋而合,使得皇帝萧煦大为开心。
他把这事放在朝堂上,进行了公开的辩论,得到的回馈自然是众说纷纭。
有的大臣说应该出兵,甚至借此占据并守住江北的那块区域,使得南萧争霸天下的旧愿,就此得以展开和实现;
有的大臣还是保守地建议,说是应该再韬光养晦,暂时不要激怒北陈,尤其是现在兵锋正盛的小南辰王。
……
南萧皇帝萧煦经过了数日的讨论,因为各方意见都有强大的理由做支撑,而不能下定决心。
晚间,他回到后宫独坐,还在愁眉不展地思考着这个重大问题。
“陛下,二皇子从前线悄然回来求见!”内侍走来低声通报。
萧煦立刻觉得一惊,连忙命萧文去偏殿等候。
父子俩见了面,萧煦随即屏退了一众宫女、内侍,只和他单独相处。
“文儿,你冒险偷袭北岸大营,幸好又被小南辰王放归。这件事令朕几天几夜都是寝食不安!”萧煦带着责备的语气说道。
萧文拜礼后回道:“是儿臣不孝,让父皇担心了。”
萧煦命他坐在自己的对面,再仔细打量了他之后说道:“总是无事就好,以后再不可做这样的事。”
萧文再答礼后回道:“谨遵父皇之命。”
缓和了一下,萧煦接着问道:“朕又听你说近来心绪不安,把一众妃子都遣回了建康,这又何必呢。即便军中事务繁忙,你也总须有人陪伴的。”
“儿臣近来对佛学兴致大发,或许跟与小南辰王作战有关。除了可以修习佛法,儿臣觉得身边清静,也能更好地思虑对敌之策。”萧文答道。
点点头,萧煦再说道:“朕又听说你苦修,实在也是不必。”
萧文再施礼后,只说是为了配合修行,进而提及了江北的事。
“以儿臣之见,理应派兵送粮于寿阳、钟离。”萧文斩钉截铁地说道。
“这会不会有引火烧身的后果呢?”萧煦沉思后,犹豫着问道。
“小南辰王虽然勇勐,但我们有长江天险。战火总是在江北,他终不能奈何我们!”萧文坚决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