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朝堂内的文武臣公相继说着,随后就是齐声大呼,震得偌大的朝堂嗡嗡作响。
萧煦环视一圈爱卿们,感到很满意。
“朕并非惧怕北陈,实在是不想使得两边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小南辰王既然知难而退,朕也不想再予追究。既然众卿附议,就即刻回复江陵大营,命二皇子与小南辰王和议!”
萧煦说罢,自己也觉得轻松至极。
诏书传来江陵大营,萧文先是慨叹一番,也只好接受了这个事实。
在军中颁布以后,全军上下先是惊讶,随即就是一片欢腾。
眼见此状,萧文也是感慨不已:若非情不得已,有几人真的狠心涂炭天下呢?!
这边宣布之后,萧文随即命人给江北的北陈大营发去了亲笔信。
周生辰接到这封信之后,确认了南萧同意和议条件,两方就此罢手休战。
这当然是件大喜事——天下事原本就应该用和议的方式来解决,而不应该动用武力。
周生辰随即也对军伍宣布了这件事,北陈将士们也是欢呼雀跃。
军师谢崇眼见几十里的范围内,都是兴高采烈地将士们,心情也是激动非常。
“殿下英武盖世,真是不世出的奇才!”谢崇真诚地施礼说道,“老臣近来多有与殿下相悖言辞,还请殿下只体谅老臣苦心而已。”
“军师绝不可妄自菲薄。若无军师,何来此时大胜?”周生辰拉着他的手臂说道。
谢崇老脸泛红,嗫嚅着不知道回言什么合适。
“军师是萧何。”周生辰冲他挤挤眼睛。
谢崇看着他顽皮的样子,也被逗得一起大笑起来。
周生辰随即给萧文写去回信,只说是为了使得两边能够尽可能保持长久的和平,愿意许诺十年不交战。并愿意为此立誓,并见面约为兄弟。
萧文接到这封信之后,再次感动不已:周生辰乃是天下英雄,竟然主动提出和议,并且又还做出这样的承诺。更要再次渡江来到江南,与他约为兄弟……
沉思许久,他给周生辰写去回书,确认着说道:不敢劳动小南辰王,萧某将于约定之日,亲赴江北。
周生辰接到来信,也不再争执。他立刻传命军士们,就在大营左近,建筑一座高大的木楼,号为“定疆楼”。
这边军士紧张而欢快地忙碌着,大营内外一片欢声笑语。
和议成功的消息,像是长了翅膀鸟儿一般,飞遍了大江南北。
弋阳郡、汝阴郡、淮阳郡的几位将领,以及在外游弋的张小恒等兵将,一起为此欢呼不已。
何止如此。就连寿阳、钟离的叛军,也都为此松了口气。因为他们知道,王军获胜之后,定要被朝廷召回。
那个令叛军胆寒的小南辰王,将要率领大军返回西州去了。
北陈的朝廷,中州里的小皇帝、太后(太妃戚真真剿灭了原来的皇太后高氏一族,自己升了格),以及刘巍、刘元、漼广等人,都为此欣喜若狂。
有了不可能反叛的小南辰王在外征战,朝廷里的官贵们,就能继续花天酒地、歌舞升平了。除此之外,他们更可以为了享受更多,彼此再勾心斗角地纷争,甚至是继续仇杀。
小南辰王在外征战获胜,又顺带着夺回三个被叛军占领的区域,更还逼迫得寿阳、钟离的叛军不敢乱动,这都是喜事。
但也要注意不能让小南辰王在外用兵时间过久,以免获得过分的声望。虽然都知道他不会反叛,但出于嫉妒,众文武官贵还是要防止他立功过大、过多。
“陛下,小南辰王劳苦功高,应该适时守兵,转回西州整顿安歇。”丞相刘巍在朝堂上说道。
他这一开口,大将军刘元以及刘长喜等重臣,立刻附议。
小皇帝还在犹豫,太后立刻答应了下来:“允。”
朝廷的旨意发来江陵大营,周生辰接旨后,仍要完成后续的工作。
一座高大的木楼,正在迅速地在大营左近的山坡上,屹立了起来。
这边的定疆楼修建完毕,周生辰亲自检查之后,随即对萧文、黄天和、石孟远、巴山虎等人发出了邀请。
冬日的清凉风中,周生辰站立在江边,迎来了萧文等人。
萧文只乘坐一叶扁舟,但有几个人划桨而已。
“二皇子果然风度超人。”周生辰拱手赞道。
“本王若能在殿下面前担得这个称呼,那岂不是要羞愧死了?”萧文澹然地说道。
周生辰笑了笑,转而再问道:“二皇子近来定是事务繁忙,看起来消瘦了一些。或者,应该说是更为矫健。”
萧文看了看自己,再笑着回道:“有小南辰王可以做榜样,本王怎敢过于安逸?”
两人随即坦然说笑着,迈步走入大帐。
萧文再与黄天和等人相识后,一起跟着周生辰走去定疆楼。
无数北陈王军侍卫在道路两侧,五人坦然说笑着,到达了定疆楼下。
仰头看着这座高楼,萧文感慨地说道:“十年和平,这是小南辰王带给世间的。”
“永远的和平,会由我们继续创造出来。”周生辰笑着接话道。
进入楼内,五人站在最高层,眺望无边天地。
长江如带,山岭绵延,炊烟从各处升起,烽烟早已消失不见。
天光如水,水鸟飞翔。五人环视之后,彼此带着感慨之情,相互微笑致意。
分列坐下来,几人正式签署了和议文书。黄天和、石孟远、巴山虎等三人愿意归顺王军,自不必说。南萧与北陈,确定了十年不兴兵火。
仪式举行完毕,周生辰接着命人设好香桉,继续进行后面的仪式。
也不必设立神像,周生辰正色说道:“既有香烟飞腾,就以示上达苍天执意。天有耳目、有灵知,能够体会我们兄弟结拜的真情与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