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姑娘们也在刻意的相互回避,除了很有收集癖的于嘉理总喜欢聚集个大场面来纪念下,大家都尽量淡化这件事情。
眼前这样的局面虽然有点离谱,但各忙各的相互不涉及到别人的生活中去,尽量把这事儿不要当成家庭婚姻关系,而是稍微有点渣的男女关系,也并不是不可以接受。
毕竟在现如今这个年代,法国总统都还能不结婚只是带个女朋友抛头露面,大家心照不宣的过好自己独立生活也一样能精彩。
责任都在白浩南那不堪回首的过往嘛。
放下这点包袱的伊莎也确实把自己过得精彩。
以前只是个宅在办公室里面做网商的局面,钱是赚了点,但未见得符合她的心意,或者说没有彻底把她的潜力发挥出来,白浩南在林城小学的日子里,她算是和白华、刘浪他们一起,彻底把这块的工作理顺了。
首先搞清楚了在职业俱乐部里面,这叫做商业开发,也就是整个训练营的大框架树立起来,到底围绕这个框架怎么赚钱,其实白浩南以前都是粗放式经营没有细想过。
大概从食宿费、服装费之类能够把日常消耗保本那就够了,毕竟青训是个做起来极为费力不讨好的事情,马儿那样的成名球星都只能把足校当成黑洞一样投入,所以真正沉下心来做这个的不多,这必然导致奇货可居,职业联赛市场上真正有水平的青训球员价格一直都走俏。
前几年白浩南就清楚这样一个事实,一个优秀的青训球员卖个三五百万甚至更多不成问题,关键是还买不到,所以现如今又出现了国家领导人发话要振兴足球,必然会带来更大的市场投入,球员价格只会水涨船高。
这么个回报率惊人的行业,其实门槛又很高,看似三五个人就能组个足校,但草台班子搞五年十年恐怕都出不了好苗子,哪怕运气好遇见天赋过人的小球员,也会很轻易的被大俱乐部给挖走,所以强大的资本投入和经验丰富的教练团队,这两条必备基础才是白浩南的优势。
有了这样的盈利点,也许几个球员能把所有投入连本带利的收回来,平时只要能经营着走就行了,白浩南并不在意这点小钱收入。
于家父女俩毕竟对体育产业是外行,也认同白浩南这样的做法,按照风投界观点来说,白浩南这个没有源源不断的要投入,已经算是很优质的风投项目,甚至有点花钱不太够,烧得不够狠。
如果涉及到某些京沪地区的风投行业,要的是三五年内就要上市圈钱收回效益,才不会这么慢吞吞的等五年到十年,这批孩子长大看回报呢,动不动几千万上亿的资金会急功近利的砸进来,要求立刻获得行业话语权,独霸市场之类白浩南压根不愿去干的事情。
他跟于嘉理的组合可以说是双方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