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网xiaoshuotxt.cn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阅读网 > 都市小说 > 大时代的梦 >第153章 宫毯(4)

第153章 宫毯(4)(1/2)

 推荐阅读:赤脚小医仙重生网游之气功大宗师带着仓库去远古种田穿书之每天醒来师尊都在崩人设快穿之男神攻略我从天牢归来全球领主:我有一个人才市场剑王朝旷世医妃倾天下我家辅助超凶的!
最新网址:xiaoshuotxt.cn

在新潮家居装潢之风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传统手工艺织毯本身蕴涵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使它具有天然的家居美化功能,更不用说它包含的艺术收藏价值。

社会的发展不仅给传统的宫毯工艺带来新的工具,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新的创作元素。北京宫毯的图案日趋多样,一些西方现代绘画作品也被吸纳进宫毯的设计中。

可以说悠久宫廷工艺的未来是充满光明的,只要我们的宫毯艺术家们不断开拓新的思路,不断为这门传统工艺注入新鲜的血液,那么北京宫毯悠久的艺术传统必将继续传承下去。

民国后,地毯行业急速发展。据《北平市工商业概况》记载,1916年,北京市的地毯从业者在崇文门外东花市成立了地毯行业商会,其时入会者才70多家。

而到了1931年,地毯行业商会会员已增至220多家,从业人员7400人。此时,北京成为中国地毯的重要产区,中国地毯成为重要的出口工艺品之一。

“宫毯”在出口的同时,也频频参加各国举办的博览会。1900年,北京地毯在法国巴黎世博会获得金奖。1904年,美国在圣路易斯举办世博会,北京地毯在评比时再次获奖,由此北京的“宫毯”在国外名声大振。

北京地毯生产一时供不应求,许多从业者开始在天津开办企业,于是,北京的“宫毯”技艺也传到天津。1920年代后,甚至上海都有部分企业开始仿制北京地毯供出口。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月,公私合营成立了北京第一地毯厂。上世纪80年代,北京地毯行业进入全盛时期。其时成立的北京地毯公司下设11个工厂,职工多达5000多人。

但也就在这一时期,机制地毯开始大量出现,全手工制作的“宫毯”受到很大影响。进入1990年代后,北京原有的8家国营地毯厂纷纷倒闭,只剩一家老厂坚持织手工地毯,能够编织手工地毯的技师大量流失。

为了保存“宫毯”技艺,2008年,“宫毯”技艺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国务院又将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2年9月,北京市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这对北京的传统工艺美术、对北京宫毯的发展与振兴产生了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为抢救北京宫毯这一技艺,在政府和民间艺人共同努力下,2008年,“宫毯”技艺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历史的发展,北京宫毯这一古老的工艺已不再是皇家专属的贡品,而是逐渐融入现代生活。

北京宫毯,即宫廷所用地毯,又叫官坊毯,是着名的“燕京八绝”之一。中国早期的宫廷所用地毯都是由各部落或地方政府贡奉,后来为了满足统治者和皇亲国戚的需要,唐代中央政府设立了“毯坊使”等机构,专门负责管理全国地毯的生产与采购。

元代地毯织造工艺引进北京,设立官坊毯织作所。因其织结坚牢,毯面柔软,深得皇室权贵的青睐,宫毯也就由此得名。宫毯图案、组色以及织作如同完善的等级制度一样,有着严格的规定和区别,与世界各地的地毯有很大不同。

据《大元毡罽工物记》记载,元代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工部奉旨,在大都(今北京)青塔寺专为宫廷编织地毯,在地毯的尺寸、染料、羊毛用量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曾为皇帝的寝殿定做的五扇地毯,总面积为992.83平方尺,所开列的用料清单中有白、青、黑各色羊毛990多斤,各种植物染料、辅料1200多斤。

还有木柴3200多斤,醋7斗多,用料之多,规模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元大都北京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汇合、交融、生发和创新的重要地区,这里文人荟萃、百艺兴旺,六朝帝都的沧桑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京文化景观,宫毯也成为北京富有地域特色和宫廷特色的手工艺制品。

明朝建立后,朝廷接管了元代在大都的官营织毯机构,在北京、新疆、西藏等地设立官办地毯作坊,同时为紫禁城制作了一批高质量的官坊毯。

由于地毯属于生活消费品,不易保存,在历朝历代中,由于保护不当,地毯使用出现磨损严重、潮湿霉变、鼠啃虫咬的现象,导致留存至今的地毯凤毛麟角,故宫馆藏年代最早的地毯是明代地毯。清朝之前的地毯图案虽带有地方特色,但没有形成一定风格系列。

清朝入主中原后,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促进了多民族团结统一的良好局面。清代官坊毯的图案充分反映出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艺术风格。

清雍正年间,宫廷画师在宁夏地毯图案的基础上绘制出一种新的格律体图案,即北京式图案。乾隆年间,北京式工艺和北京式图案日趋成熟。清咸丰年间,大批西藏织毯工匠进京,手工地毯在北京更加兴盛繁荣,并开始走向民间。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北京式地毯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之后,北京式地毯由内销转为外销,由于出口量的不断增长,地毯生产规模也逐渐扩大,促使北京式地毯在图案、色彩、工艺上日臻成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朝晚期,随着对外贸易活动的不断增加,北京宫毯对京式地毯图案和工艺不断创新,又出现了“美术式”和“彩花式”等图案,并增加了起鼓织造和片剪雕饰等技艺。

1956年1月,北京第一地毯厂成立。上世纪80年代,北京地毯行业进入全盛时期,职工多达5000多人;90年代后期,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开始走向衰退,全国工艺美术行业也处于发展低谷期,北京原有的八家国营地毯厂纷纷倒闭,只剩一家老厂还在勉强维持,编织手工地毯。

作为传统手工艺的北京宫毯遭遇同样问题,从业者锐减,后备人才不足,传统手艺人员老龄化严重。手工织造的宫毯,以90道地毯为例,一英尺100元左右,比机织地毯价格贵10倍左右,但同等大小的地毯,机织地毯只需要半小时便能完成,手工地毯则需4个月才能完成。

“织一尺亏一尺!”织毯工人发出这样的感叹。质高价廉,成本上升,导致这个行业从获利到亏损。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