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祀接着说:“义父能够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求贤若渴,接纳和吸引了众多能够帮助他的人。包括你我,还有陆续从其他列强那边投奔来的人。对于别人的谏言,无论谁的意见,只要是有道理并且可行的,他一概采纳并立即实行。”
“在这方面,袁绍正是个相反的例子。”郭嘉补充道:“袁绍但凡能够听进去谋士们的正确谏言,就不会沦落到目前的田地。”
话说官渡大败的袁绍退回河北后,无论如何也不甘心这样败给曾经的小弟曹操。他会合其子袁谭、袁熙、袁尚以及外甥高干,又开始养精蓄锐,以图再次南下,消灭曹操。
经过数月准备,袁绍于建安六年冬率军到达仓亭。他的意图是渡过黄河袭取陈留,再由陈留攻取许昌击败曹操。
曹操方面,对于袁绍兵临仓亭的动作可以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在黄河以南的官渡一带死守,以保证边界的完整性,这一方案着重于保全地盘,对于如何进一步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考虑甚少,是保守型策略。第二个选择,是渡过黄河前往仓亭进行防守反击,这一方案的优点在于乘胜追击,缺点是存在疲劳作战的风险。
谋士郭嘉准确判断出了袁绍军的意图,于是建议曹操主动北上迎击袁绍。
郭嘉说:“官渡之战后,袁绍若主动承担责任严惩己过,借此激励败军将士,避免与我军正面决战,驻军河北坚守不出,休整士卒体恤百姓、恢复生产立足农耕,适时发展壮大青州势力,加强侧翼牵制对手,形势甚至还有可能被逆转,然而,他却讳言失败推诿求脱,将失败归咎于种种客观因素,竟然赐死忠言直谏的谋士田丰,表面上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实质上却会使得上下越发的离心离德。袁绍不仅丧失官渡主力,亦失去人心。”
荀攸也说:“袁绍虽有四世三公的声望,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就暴露出其色厉内荏、爱慕虚荣的一面,根本不具备杰出领袖的气质,独霸一方尚且可以,若想君临天下差的可就太远了。最终失败只是早晚的事。”
曹袁两军再次于仓亭相遇。此次袁绍的兵力依旧比曹操多。因为他把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分散的兵力全部集中过来了。而且袁绍吸取了上次官渡一战的教训,步步为营,不急于进攻,慢慢逼近曹操,以寻找有利战机。
与之相比,曹操因兵力依旧处于劣势。如果与敌人一对一正面硬拼,打败仗的可能性较大。于是,曹操与诸将商议破绍之策。
此时谋士程昱正在军中。他对曹操说了个十面埋伏之计,劝操伏兵十队,诱袁绍追至河上,
程昱说:“一方面埋伏,派人诱敌深入。另一方面我军背靠黄河无退路,将士必将死战,于是必胜袁绍矣。”
曹操认为此计可行。于是将大军分为十队,分别由十员主力大将率领。次日,十队先行埋伏左右,预备次第截杀。
这次曹操谴许褚大将为先锋。时至半夜,曹操令许褚引兵前进,伪作劫寨之势。袁绍五寨人马,一见敌军来袭同时出阵向前拒敌。许褚稍加迎战后,回军便走。袁绍手下多名大将引军赶来,喊杀声不绝。许褚一直佯装撤退,屡战屡退将敌军引到河边。此时天色渐渐明亮。后面就是滚滚黄河。
曹操的十路大军忽然杀出,喊声震天。袁军一见大为惊愕。但他们仗着兵力优势,依旧奋力拼杀。眼见得曹军并无优势,曹军内部军心有所涣散。
此刻,曹操面对部下大呼曰:“前无退路,诸军何不死战?”众将士闻听此言,立即回身奋力向前拼死一搏。许褚更是飞马当先,力斩十数将。袁军遭遇决死一拼的曹军,大乱遂致崩溃。曹军连续追击五次截杀,终使袁绍军马死亡殆尽。曹军终于完胜。
至此曹操再一次击败袁绍,将袁绍的元气以及军力彻底击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