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诚没有回答。
李国强看看张琰又看看唐诚,他没想到大家没聊几句,怎么一下子就这么的尴尬?以前他们从来都是无话不谈,才从初中毕业一年时间,每个人怎么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这个院子他们再也熟悉不过了,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洒下了他们童年和少年时的欢声笑语。此刻,没有欢声,也没有笑语,一种沉沉的看不见的东西,就像一个巨大的玻璃罩子,把这里罩了起来,压抑而无声。只有偶尔从远处传来的昆虫的叫声,才会一点点划破这里的静谧。
“你姐还上班没?”李国强抛出了另一个话题。
“春节时你没回家,你还不知道,我姐的皮鞋厂连工资都发不上,过年时,我脚上的皮鞋就是他们厂给她抵的工资。不过厂子还没倒闭,和姐还干着呢,不干这再干啥?”唐诚说。
今天的唐诚一直都没笑过,他的脸上很平很平。
谁也没有想到三个人的谈话就这么冷冰冰的,索然无味。张琰心想:是我问他学习的事情问错了吗?他在寒假里说过他要辍学,我怎么会问这个问题呢?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农村的夜空远比城市里的要纯净一些,湛蓝的天空里无数的星星忽明忽暗,一闪一闪,在周王村的这个院子里,他们三个像一尊尊石像,一动不动。
接下来,谁也不再说话了。
在这个暑假里,张琰像风一样自由,父亲张有志似乎再也不关心他的学习,只有偶尔翻了番他带回来的一些专业书,翻一翻就放下了,他说这些东西他已经看不懂了。
张琰最不喜欢看自己的专业书,而是偏偏喜欢看桌子上那些泛黄的书本,打开这些书,几乎每页纸上用圆珠笔划过的字、句、段,还有写在空白处和字里行间密密麻麻的字格外引人注目。
这些字都是父亲做的笔记。这些书正是张有志自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时的课本,从《语言学概论》到《古代汉语》,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欣赏》到《文学概论》应有尽有。
张琰饶有心趣地翻阅着每一本书,他只知道书上的这些折页和笔记,是父亲一笔一笔写上去的,是他自学时做下来的笔记,而他根本就不知道,他所翻阅的每一张泛黄的书页,正是父亲一次又一次人生奋起的见证,这些被父亲视为重要资料的书本,记录着父亲百折不挠的人生奋斗——
错失了全国恢复高考的政策后,在张琰两岁多的时候,张有志被招到周王村小学当了民办教师,又过了两年,他被调到后稷乡中学教书。
重新回到校园后他不再是那个当年书生意气的高中生,而成了一位民办教师。浓浓的学习氛围和同学们对知识孜孜以求的状态,唤心了张有志年轻时的梦想,他初心不改,始终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也就是在那一年,他报了岚莱省的自学考试,他想通过自考完成他上大学的夙愿。
民办教师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为了养家糊口,张有志常常会拿着镰刀带着厚厚的书出门。妻子奚秀红见他这么辛苦,劝他歇歇。他总是摇摇头,挥挥手里的镰刀说:“离考试时间不多了,到了这个年龄记性差,现在我一分钟都不能耽搁。”
到了秋季,周王村农民家的柴火常常会青黄不接,大家都会去山里砍些枣树补充补充,张有志出门时也会带上镰刀。“家里的柴禾我想办法。”出门前,他也总会给奚秀红这么说。